圈谷與冰河遺跡遍佈的雪山
由高山溪旁看並峙的雪山與北稜角 冬季的雪山山頂總是一片雪白的頭頂。

次高山即是今日所稱一般人所稱的雪山,可能是台灣眾山裡擁有最多名字的高山。西方稱Mt. Syivia(西魯比

亞山),泰雅族稱Hagai(哈蓋,為雪山東麓溪頭蕃稱呼),日據時代則因次於最高峰的新高山而稱次高山,光復

後先總統蔣公則取名為興隆山。雪山為雪山山脈第一高峰,亦為全台灣僅次於玉山的第二高峰,海拔為3886公尺

「雪山」名稱是來自於泰雅族人普遍稱呼此山「Sekoan」(雪高翁,為雪山西麓北勢蕃稱呼),意為「岩壁的

裂溝」,後簡稱為「雪翁山」或「 雪山」。這是因為泰雅族原住民見到雪山主峰南面的岩壁崩裂嚴重,造成許多

縱向裂溝,形成特殊地形。雪山主峰的東北側下方,呈東北方向開口之長橢圓形窪地,日據時代許多地理學者認

為應是圈谷( 冰斗)地形證據。但也有學者認為,此窪地開口下方並沒有一般認定冰河地形指標的懸谷及U形谷

,認為只是岩壁因風化作用造成岩塊崩落而形成的「崩谷」地形。但最近楊(1999)的研究發現冰河直接證據的

擦痕(Striation)和冰坎(Cirque threshold)等地貌,證實雪山圈谷在上個世紀的冰河期確實發生過冰河作用

。並鑑定出冰斗與冰斗湖的存在與位置。

雪山山脈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在年代上屬於比較古老的岩層,位於台灣中北

部,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略為偏西。整個山脈長約一百八十公里,寬約28公里,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

游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北起三貂嶺,南迄南投濁水溪北岸,由於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

大甲溪的侵蝕,整個山脈被分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三個地理區。

雪山則恰位於雪山地壘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

所構成。雪山地區並有多處的「圈谷」地形,其中最大最完整的是在主峰東北面下方,呈東北向開口的橢圓形大

石礫坡,長達一公里,寬也有600公尺,海拔高度約3600公尺左右,雪山並且是是台灣冰河遺跡最多的地方。

為了保護雪山山脈的地質、地景與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政府於1992年七月將雪山山脈最主要的雪山地壘範圍

,規劃成立了雪霸國家公園。雪山地壘以雪山為中心,呈放射狀分歧,可概分為六道稜脈,分別為主稜(大雪山

稜脈)、南支稜(雪劍稜脈)、北稜(雪霸稜脈)、北東支稜(桃山稜脈)、東南支稜(志佳陽大山稜脈)、及

東支稜(雪山東峰稜脈)。其中從雪山到大霸尖山這段十餘公里南北縱向的稜線,是整個雪山地壘中最峻峭的一

段稜脈,自1928年日人沼井鐵太郎曾讚歎寫道「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

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後,大家就將這段崩崖岩壁遍佈的稜線稱為「聖稜線」。成為登

山者與泰雅族原住民朝聖與尊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