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櫻花鉤吻鮭一波三折的命名過程 |
年 分
|
發表人物與事蹟
|
名字
|
1917年以前 | 泰雅族人 | Bunban(泰雅族語) |
1917年 | 青木赳雄注意到此種鮭魚 | 梨山鱒(Saramao masu) |
1918年 |
大島正滿到台灣,檢視標本並寄報告給喬丹博士 |
|
1919年 | 大島正滿與喬丹博士發表新種 | 台灣鱒 Salmo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
1932年 |
大島正滿收到一尾由台中州警務課長寄贈的標本,依據此標本的鱗片構造及體測朱點而改名
|
Oncorhnchus formosanus (Jordan&Oshima) |
1935年 |
經實際到台灣調查大島正滿認為台灣鱒與日本日本的櫻鱒為同一種 |
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rt |
1962年 | 邊克博士比較各式標本後認為是新的亞種 |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Jordan&Oshima) |
1908年大島正滿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隨即來台灣服務,起先從事白蟻防治工作,後涉獵於魚類研究繼之轉攻 淡水魚的研究。1917年到美國史丹福大學跟隨魚類大師喬丹博士攻讀博士。 1917年,大島正滿的助手青木赳雄在調查宜蘭的淡水魚類時,在叭哩沙(今日羅東)遇到四季社(今日四季 村)駐在所的津崎友松警察,談到大甲溪上游比亞南鞍部附近梨山社有類似日本國內產的鱒魚存在。剛開始以為 是一種新種的鮭魚,因此把這種鮭魚命名為梨山鱒(Saramao masu)但並沒有給予正式的命名。直到大島正滿 1918年回到台灣再仔細檢視新的標本之後,當年並將詳細資料記錄下來寄回美國給喬丹博士。 1919年6月大島正滿先用日文在當時的台灣農事報和台灣博物學報,發表相同的分類報告。在此報告用的鮭魚 名稱是他和喬丹博士共同命名的,正式學名為 Salmo saramao Jordan and Oshima,日文名即為Saramao masu。這個學名的意思是指在泰雅族的Saramao部落居住地採得的鱒魚,此一部落位於今梨山附近。有趣的是,大 島寄給喬丹博士的報告在1919年4月於美國發表時,學名卻改為 Salmo formosanus 。此點在1981年安江安宣博 士的研究中有所提到,認為喬丹博士在接到大島正滿的報告後,覺得這個震驚全世界的魚類學大事,若僅以鮮為 人知的山地部落名字命名,恐怕不為外人所認識,故改以台灣為名。在美國發表的報告時間較早,但因當時的連 絡不便,因此隨後一個多月印行的台灣刊物上又使用了另一個不同的學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規則,當然以優先 發表的學名為準,因此Salmo saramao 的學名就不被採用。 1932年台中州警課長二宮力寄贈一尾雄魚標本給大島,大島先生依此標本的鱗片數目頷體側朱點等外部形質 認為此鱒魚應與日本琵琶湖的琵琶鱒Oncorhynchus rhodurus 同種,故將其學名改為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 1935年7月大島實地前往採集,並對大甲溪的地理情形、台灣鱒的生活史與生存原因進行研究,並有詳細紀錄 。大島先生發現台灣鱒體側並無紅點,而只有不顯著的淡紅縱帶, 因此過去判定是錯誤的,他並依特徵發現台灣 產的鱒魚和日本產的山女魚(Yamaba)有相似之處,因此斷定台灣鱒與日本北方的櫻鱒 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t相同,故學名又重新被訂正為 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t。 1957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動物系邊克教授等,比較手邊五條鱒魚標本與台灣鱒模式標本(U23059) 和其他的 Oncorhynchus屬鮭魚。發現臺灣鱒與日本櫻鱒仍有些差異,應是它的亞種,並於1962年正式將台灣鱒 命名為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