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鱒的發現及研究經過 曾晴賢


台灣的淡水魚類像是學術界一直想努力完成的一件大事,由於各種限制因素,始終不能完成,實在可惜!在所

有的淡水魚類中,歷年來最引起各方注目的莫過於大甲溪上游的台灣鱒了。台灣鱒在陳兼善教授著之台灣脊椎誌

中名為“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Brevoot,但是正確的學名由於至今仍無人能肯定的提出一個令人

折服的報告,恐怕有待日後之研究了!

台灣鱒的發現和正名,有著一段曲折的緣由,同時也由於牠的發現,帶給學術界莫大的震撼!牠的價值和學術

地位當然不同凡響,但是並非一般人所能給予定論的,本文僅就有限的參考資料,述說台灣鱒的發現過程始末,

以補充以往所見坊間不正確或是過於簡略的敘述!

1903年,日本人大島正滿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即應聘來台服務,起先從事白蟻防治研究工作,後而著手台灣

蝶類的研究,繼而轉攻淡水魚類研究。

1915至1917年,大島正滿和他的助理青木赳雄大力的採集本省淡水魚類,並於1917年到美國Stanford大學跟隨

類學大師Dr. David Starr Jordan攻讀碩士。

19177月,青木赳雄到宜蘭叭哩沙(日據時代地名)調查淡水魚時,有一位任職距離叭哩沙九里的四季村派出

所警察津崎友松告訴他,附近的山地人常在梨山一帶(撒拉矛舍)捕捉到鱒魚。青木極感興趣,囑咐津崎代為收

集標本。傾慕回到台北後,於1018號接到津崎寄來的成熟雄性鱒魚標本,標本是用鹽醃漬的,內臟也被去除了

。青木根據這個標本和日本產的鮭鱒魚類相比較,認為可能是新種,遂函告在美國攻讀的大島正滿,大島正滿也

轉告Dr. Jordan,但是Dr. Jordan認為在亞熱帶的台灣不可能有鮭鱒魚的存在,很可能是日本人常把煙漬的鮭鱒

魚運到台灣賣給山地人,因在搬運中掉到急流中被撿到的,因為青木來信時不也說是用鹽醃的嗎?

1918年,大島正滿學成回台北時,即看到那條標本放在他桌上。青木也向他報告說標本在剛拿到時,在體側上

有朱色的斑點,後來漸漸褪色了。於是大島就把台灣鱒的詳細情形、測量結果及手繪圖片寄給Dr. JordanDr.

Jordan認為極珍貴,遂和大島二人共同發表此一新種,名為Salmo formosanus。這一尾標本存放在當時台灣總督

的中央研究所中。

19193月,大島為了探查台灣鱒的棲息地,想由南投霧社方面入山,可惜當時山地較危險,不敢貿然前往,但

聽說在梨山派出所的警員在池塘中養有一尾鱒魚,經派人取下山,是一尾148mm長的幼魚,體側有明顯的黑色橢

圓斑紋,這一條第二號標本的實體照片曾刊在當年6月的台灣農事報上面。後來,當時南投的物產陳列所也送同樣

3尾標本給他,其中一尾寄贈美國Stanford大學(標號SU23059),一尾送給千歲孵化場,一尾留在台灣的中央

究所。其後的研究活動則沒有記錄可查,這時候大島就回日本任教了。

1934年,台中州警務課長二宮力寄贈一尾260mm雄魚給大島,大島再度引起興趣,並根據標本上的鱗片構造和

體側的朱點,而改名為Oncorhynchus formosanusJordan & Oshima)。

1935年,大島正滿回到台灣,於7月間從宜蘭入山,再度探查台灣鱒的生態,並詳細而且成功的做第一次台灣鱒

的生態研究,對於大甲溪的地理情形、鱒魚的棲息水域、名稱的審定、生活史、存在的原因均有詳述,並建議將

之列為天然紀念物。此時大島認為台灣鱒和日本的櫻鱒應是同種,學名亦改為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t)。

大島在探查工作完畢之後,曾經很詳細的著書記錄這次工作,並對於當地泰雅族山胞的生活、山胞的漁獵法及歌

謠都有很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