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ggg |
首頁 |
研究方向 |
成員 |
著作 |
教學課程 |
研究方向:
本實驗室主要研究為亞歷山大氏症(Alexander disease)此為一種罕見遺傳疾病,它主要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內星狀細胞的中間型蛋白絲GFAP基因突變所引起。亞歷山大氏症的主要病理特徵是星狀細胞中出現包含體(Inclusion body),即所謂的Rosenthal Fibers,內含GFAP及低分子量之熱誘蛋白(Small heat shockproteins) Hsp27及alphaB-crystallin。最常見的一種亞歷山大氏症是一種早期發生在兒童的類型,臨床病徵包括突發性的痙攣,抽搐及發育遲緩,最後導致死亡。雖然由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不正常中間絲蛋白失去支持細胞結構的能力是引起亞歷山大氏症的可能原因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顯示提高熱誘蛋白alphaB-crystallin的表現量可以有效減少細胞內的逆境反應(stressresponse),並降低亞歷山大氏症轉殖鼠表現GFAP突變蛋白的致命結果。這些新的發現顯示逆境反應所媒介的下游訊號傳遞可能是造成亞歷山大氏症的一個關鍵因素。本實驗室研究主要在於研究GFAP基因突變如何引起中間型蛋白絲的不正常聚集,進而造成疾病的致病機轉。我們將利用誘導表現的細胞培養模式來建立中間型蛋白絲GFAP基因突變所造成的蛋白質聚合,逆境反應的誘發,及星狀細胞功能失調的關連性。研究這些在細胞層次上的關連性將有助於了解疾病形成的過程。此研究成果將可能應用於臨床上的治療,這些方法不但可以應用在亞歷山大氏症,對於治療病源於其他膠質細胞具有類似細胞骨架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神經性疾病,也會有相當大的助益。這個研究計劃將發展成一個在細胞生物學上新的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將廣泛的應用在人類疾病上。
關鍵詞:亞歷山大氏症,包含體,星狀細胞,中間型蛋白絲,熱誘蛋白,逆境反應
目前執行之計畫:
1.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質GFAP基因突變與逆境反應在亞歷山大氏症所扮演的角色 2.GFAP基因突變對於中間型蛋白絲的聚合及形成絲狀纖維能力的影響 3.粒腺體與肌間絲蛋白之交互作用在肌病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
在這裡放置您的商務標語。 |
公司名稱 |
機構 |
研究方向:
1.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質GFAP基因突變與逆境反應在亞歷山大氏症所扮演的角色 2.GFAP基因突變對於中間型蛋白絲的聚合及形成絲狀纖維能力的影響 3.粒腺體與肌間絲蛋白之交互作用在肌病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新著作:
Chen, Y. S., Lim, A. C., Chen, M. H., Quinlan, R. A. and Perng, M. D. (2011) Alexander disease causing mutations in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GFAP are deleterious both to assembly and network formation with the potential to both activate caspase 3 and decrease cell viability.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317(16): 2252-2266. Saunter, C. D, Perng, M. D., Love, G. D., Quinlan and R. A. (2009) Stochastically determined directed movement explains the dominant small-scale mitochondrial movements within non-neuronal tissue culture cells. FEBS Lett. [Epub ahead of print] Perng, M. D., Wen, S. F., Gibbon, T., Middledrop, J., Sluijs, J., Hol, E. M. and Quinlan, R. A. (2008)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filaments can tolerate the incorporation of assembly-compromised GFAP-delta, but with consequences for filament organization and alphaB-crystallin association. Mol Biol. Cell. 19: 4521-4533. Perng, M. D., Zhang, Q. and Quinlan, R. A. (2007) Insights into the beaded filaments of the eye lens. Exp. Cell Res. 313: 2180-2188. |
分子醫學研究所 彭明德老師 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