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濟學
工業革命的反思

 

 

Craft(1985): 十八世紀英國經濟並未暴增 - 推翻工業革命的技術論
Question: What h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one?

North: 市場擴張的利益有賴制度效力的競爭才得以發揮!
Answers for Craft: What has England done: 圈地運動, 農奴制解除 → 私人產權建立

 

North: 十九世紀革命 - 科學、知識與市場的結合

工業革命的迷思
1. 是好是壞?
2. North曰: 制度改革
3. 技術進步的真正意義?
4. 市場擴張?
工業化的衝擊,不是技術的顯著進步而是社會生活的轉變。
 Why? 十八九世紀工業的利潤不是來自技術創新,而是來自商業的擴張。
 Case 1: 蒸汽機 瓦特的創新縮小之,而可以用於交通工具 → 火車
 Case 2: 紡織技術 棉織品的纖維加工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
 Case 3: 塑化與鋼鐵工業 手工業不可能達到的地步;這是傳統人類所不及、也不曾面對過的需求與市場

工業工程、理論知識的實用性改革

知識性技術取代經驗式技術

North(1991): 知識性技術的組織化生產 → 連續性進步
1. 組織創新改變需求
2. 組織學習

→ 技術供給曲線的彈性變大;技術進步的方式也不斷進步

5. 工廠制度 - 人類生活方式徹底的改變

檢討:疾病、虐待、環境惡化、......
 → 到底為什麼一定要這樣?

(1) 傳統論:工廠化的集中生產比較有效率

(2) 技術論:中樞生產比較有效率

(3) 馬克思主義論:方便剝削

(4) North論:
<1> 降低交易成本

減低品質的不確定性
產品萬物如一......

 

 

<2> 技術的學習與管理

˙職訓 專業

˙創新

˙品管

 

 

 

工業革命的詮釋:經濟思想史?

 

 

 

古典經濟學:生產分配

生產函數: Y = f(K, L, ......)
分配: △Y → 貢獻=利潤

1%
2%
3%

馬克思主義:階級

分配: △Y → 生產資源的掌握全在資產階級手上

剝削:勞工的收入會被壓到最低限度


Question: 事實上十九世紀以降,工人的收入還是上升中
→ 社會主義 環境與福利
→ 自由主義 價格

曰:可能達到這種分配數據別笑死我了!

 

新制度學派:歷史

1. 企業家的角色

工業革命的轉變
˙技術與組織的結合
˙個人成就與組織結合
˙市場預測

風險承擔者

 

管理者

 

 

 

創新者

 

 

 

2. 經濟 / 市場的變化


古典經濟學歷史觀
 生產與交換 → 市場 → 國際貿易 → Victory!

1999西雅圖WTO財經會大反抗 自由市場實驗一百五十年,不曾實現!
 → 非市場因素?
  → 規模經濟理論
   → 規模計算生產 技術提昇與資訊流動,技術與組織的結合( 參考區域經濟 / STS)

 

3. 結果:大企業

機會動態

評估

技術上升

研發

資訊


實現第二次經濟革命的精神

 

4. 結果:管制

技術變動 = 資源利用的革新:創造新資源

產權建立的速度跟不上技術變動

 

 

 

政府曰:都什麼時候了,還跟我談管制暴行那一套?

Facts: 第二次經濟革命的衝擊 - 市場競爭與產權增加

 

→ 最早注意技術創新作為經濟動力

曰:創造性的毀壞 → 新舊技術的抗衡
  民主政治:人口結構面的表現
       將既得利益者的反抗表現在政治上以壓抑不確定性的新利益

North(1991): Bargaining Power

集結人力形成組織,並以其力量發揮影響力維持自身利益。

 

→ 二十世紀的工業革命與全球化市場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