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鉤吻鮭的死亡

生死一線間


台灣溪流諸生命中,沒有一種魚的死生是如此接近,老新生命如傳承接棒似的在同一個地點逝去與誕生,圈成生命的循環。


(放大圖)

(放大圖)
自然死亡擱淺岸邊的雄魚。 完成生命傳承,長滿水霉的死去鮭魚。

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有些生命的誕生是需要大量死亡去滋養庇護的,所以當身處亞熱帶台灣的人透過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al)或Dicovery頻道第一次看到溫帶地區大規模鮭魚洄游上溯的的最後階段,雌雄鮭魚進行交配產卵完畢後即全數死去,屍體或垂死的鮭魚遍布在寬闊河床上的景象時,都無法置信且為之動容!

台灣高海拔的武陵山區也有陸封型鮭魚的分佈,由於其生活史並不下海,因此體型較洄游鮭魚來得小且產卵數少,並未將整個生命投注於一次的生殖週期上,且不必經歷辛苦而危險的洄游過程與生理變化,因此不會出現如同高緯度鮭魚全數死亡的壯觀景象。

雖然如此,但台灣櫻花鉤吻鮭仍有一定比例個體會在繁殖季的尾聲,因為受傷或精疲力盡而死去,那些倖存的成魚身上也往往帶著代表榮譽的大小傷口,之後沒有辦法撐過療傷癒合的鮭魚仍將陸續死去。這些已經完成生命傳承使命的個體漂流散佈在七家灣溪流域的各個角落,回視這個孕育他們生命的母親之河最後一眼後,與大地又再融合成為一體。而其產下的魚卵,也在同一個母親之河的孕育下,逐漸孵化長成為稚魚,在嚴苛環境的淘汰下逐漸長大成熟,形成所謂生命的循環。

每年一次這樣的歷程,得以讓七家灣溪流域內有限的棲地空間與食物獲得重新分配機會,也減少彼此競爭,以增加鮭魚下一代成長的機會。


獵捕壓力下的櫻花鉤吻鮭


因為不凡的身價以及傳說中的美味,櫻花鉤吻鮭因此面臨饕餮之客的覬覦威脅而死於非命。


(放大圖)

隱密的湧泉也是獵人覬覦所在。

櫻花鉤吻鮭的魚肉好吃嗎?相信是許多人十分有興趣的問題!

由於保育鮭魚多年所造就的高知名度,許多民眾對這種珍貴國寶魚的美味或多或少有些傳聞。加上中國人的本性對於野生動物通常都直接問「能不能吃」,再問「好不好吃」,以食用與否為出發點。許多民眾遇到研究人員的第一句話,也往往是「你們有吃過嗎?」一類的疑問。

研究人員雖然有許多機會可以接觸到鮭魚,但和一般大眾一樣都沒有機會吃到,雖然櫻花鉤吻鮭具有傳聞中的美味,但咸信其魚肉與市面上可買到一些進口鮭魚肉的味道是相差不多的。

事實上在日據時代以前,環山部落一帶的泰雅族原住民傳統上就會捕抓河中的鮭魚,但其主要是醃製以為蛋白質的攝取的其他來源,並不特別強調其美味與烹調,當時主要使用傳統漁獵方法且季節、地點特定,並不會造成櫻花鉤吻鮭的資源枯竭。

台灣光復以後,則由於保育意識尚未抬頭,加上公路與農場開發,由於沒有法令節制,毒電魚情形普遍,使得櫻花鉤吻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大甲溪上游包含有勝溪、南湖溪、合歡溪與司界蘭溪的鮭魚族群因而消失,七家灣溪暨高山溪流域的族群也岌岌可危。關於此點,可參照「櫻花鉤吻鮭歷史分佈變化」

雖然後來政府陸續制訂法律保護鮭魚,並據此前後劃立雪霸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嚴格保護此種具有特殊意義的冰河孑遺生物,但仍然會有民眾因為口腹之慾或是金錢利益違法捕食櫻花鉤吻鮭。為此,辛苦的國家公園警察必須日夜經常巡邏,以防範有心人士的犯法。這其中其實也有許多民眾都是無心犯過,只是因為一時的好奇心驅使,進入保護區所在的七家灣溪流域戲水賞魚而被罰。

這正是保育工作的兩難。一方面要嚴格保護,限制一般民眾的行動;一方面卻要讓更多人親近瞭解,以提高保育觀念。為此,網際網路正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既可以將對鮭魚的干擾降到最低,又可以讓一般大眾透過網路了解鮭魚的即時狀況。如果網路頻寬許可,我們將把更多動態影像放置在網路上,供民眾瀏覽,未來更希望能透過攝影機與寬頻網路的搭配作鮭魚生活的即時轉播,以破除民眾與鮭魚間距離及法令的隔閡。

當然,保育的最後目的就是希望可以不必再管制民眾,讓民眾得以在七家灣溪河畔對鮭魚及整個生態環境進行直接觀察,雖然現在仍有許多困難待一一克服,但相信大家與我們一樣,都希望這個夢想總有一天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