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鱒的發現 曾晴賢 |
有關台灣淡水魚類的研究歷史僅百三十年左右,最早係英人史文豪R. Swinhoe在台灣採集了十六種淡水魚的標 本 ,寄送到大英博物館給根特A. Guenther,根特在他那偉大的“魚類目錄“中記載了這些標本,該書續1859至 1870年間出版。之後又過了二十年,美國人喬丹D. S. Jordan和愛阜曼B. W. Evermann報告了二十七種淡水魚。 接著又有數位英美德等國的人陸續報導新發現的淡水魚。但是較具規模的研究直到日人大島正滿Masamitsu Oshima在1917年的研究,他主要的標本係他的助手青木赳雄Takeo Aoki在全省各地所採集的魚。 大島正滿在1917年帶著標本遠渡重洋到美國,跟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魚類學權威喬丹博士攻讀碩 士學位。在大島正滿停留美國期間,青木赳雄亦繼續在台灣各地採集魚類。 青木赳雄是日本農商務省立水產講 習所( 現在的東京水產大學)養殖科畢業,對於魚類採集頗有專長,任職於是時之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為技手 ,是大 島正滿技師的助手。青木接受大島的囑記,在全島各地做廣泛的調查研究,同時亦曾在1917年5月發行的 台灣水產 雜誌地17號中報導本島產淡水魚類的總說。同年的7月,青木出差至台北州羅東街之叭哩沙(今宜蘭縣 境內),巧遇一同投宿的四季社(三星鄉四季村)駐在所的津崎友松警察,津崎告訴青木有關於大甲溪上游比亞 南鞍部附近的梨山社山胞常常捉到類似於日本國內所產之鱒魚。青木頗感興趣,但是在那個年代,自羅東前往大 甲溪上游還是一段荒涼地帶,交通不便,於是青木只得希望請津崎在日後能代為收集標本寄給他。 同年10月18日,青木接到一尾津崎寄來的鱒魚標本,這是一尾成熟的雄性成熟鮭魚,全長33.9公分,由於缺乏 適當的防腐藥品,所以只有用鹽醃漬,並且已把內臟也去除了,有一部份腐壞了,可以看到明顯的脂鰭,但是有 許多鱗片脫落。由於係利用鹽漬的,魚體稍有脫水之現象,可以看到體側明顯的肌節。 青木立即將有關魚體的特徵去信在美之大島正滿,同時在次月(11月)發行之台灣水產雜誌第23號,以「台灣 產鱒魚(預報)」的題目,詳細的記載其特徵、攝影以及發現的經過等資料,並在12月發行的台灣博物學會會報 第32號的雜報中報導了「台灣產鱒魚的發現」。其內容主要敘述到「……本島近於熱帶,屬於冷水性魚類的鱒魚 能產於此地,實在沒人相信,……,直至本島高山蕃地,……鱒魚標本送附之後,始知台灣有天然的鱒魚棲息 ,……可能是終生生活於河川上的種類……。」同樣內容的原稿也在他的母校水產講習所的學術雜誌—水產研究 誌第12卷第12號,在同年的12月中記載發表。 這尾魚的詳細資料如下: 體長為頭長的3.34倍,為體高的4倍,背鰭Ⅲ,11,臀鰭Ⅲ,10,胸鰭12,腹鰭9。頭長為吻長的3.38倍,眼徑的6倍 , 為兩眼間隔的3.35倍,為上顎骨的2.07倍,為胸鰭的1.79倍,為腹鰭的兩倍為臀鰭的1.83倍;側線鱗片為 130個,背鰭起點至側線之間的鱗片有26個,腹鰭起點至側線之間的鱗片有22個,鰓蓋條13,第一鰓弓的鰓耙為 7+9。 身體長而側扁,體稍高。背部較腹部彎曲,頭部大,兩眼的中間部廣而扁平。上顎骨的末端超過眼的後緣。吻端 尖,口裂大而斜。上顎比下顎短。眼大,位於頭部前方。鼻孔眼睛前方,左右兩個互相密接。牙齒在前上顎骨 有8顆,在主上顎骨有25顆,在口蓋骨有18顆,在下顎骨有16顆。鰓蓋表面平滑,鰓膜在腹面前方黏合。鰓蓋條發 達,鰓細長而且比較小。 背鰭的起點位於吻端至尾柄基部之中點,頭長為最長背鰭軟條1.83倍。尾柄顯著側扁。頭長為尾柄高的2.88倍。 腹鰭起點位於背鰭第7根軟條的直下方。尾期末緣微凹入,上下兩葉末端較尖。 頭部無鱗,身體的鱗片細小,各鰭基部無鱗鞘。側線沿體側中央直走,前方微彎曲。 在福馬林Formalin浸漬液(最早為鹽漬)中的標本,身體的上部為褐色以至灰色,下腹部附近為稍褪色的白色。 正中線的兩側散佈有許多小黑點,頭部和背鰭之基底沒有黑點。體側有不鮮明的大型黑色斑。全長335mm。 大島正滿接到青木赳雄的報告後異常興奮,立即跑去向他的老師喬丹博士報告,喬丹博士回答他:「台灣這種 熱帶地方是不會有冷水性的鱒魚存在的,你接到的信中不也說標本適用鹽漬的嗎?日本人經常老遠的運送鹽藏的 鮭鱒魚,供給喜歡吃的的國民食用,而在運送的輸送船翻覆了,鹽藏的鱒魚流出來而被山地人拾獲的。」面對著 世界魚類學權威,大島實在無言以對。 1918年11月,大島正滿結束了在美國一年半的研究,回到台北任所,他任職的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是在現在 東門附近的一個二層樓建築,當他踏入研究室時,即看到鱒魚的標本放在桌上,萬分喜悅,隨即將他親眼目睹的 事實以及發現的經過,寫信給喬丹博士報告。這尾模式標本的圖及特徵記錄也一併寄到喬丹博士處,二個 人共同發表此一震驚世界的大消息。由於這尾魚的命名經緯頗為曲折,特另闢專節說明。 有關這尾鱒魚的下落,原記載是存於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但是此一機關的研究室的下落多年來有不少有心 人士曾親自來查詢,均不得知,其中包括美國科羅拉多(Corolado)大學J. E. Behnke博士(1962)、密西根 (Michigan)大學R. R. Miller(1971)、日本岡山大學安江安宣博士(1970)等著名學者。 大島正滿在其著作 「櫻鱒與琵琶鱒」一書中,曾記錄到該模式標本寄送到美國費城(Philadelphia)的自然科學研究院(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但是安江安宣博士(1966)親自前往察看並數度書信查詢均無下文,是以本尾標本下落 不明,至為可惜!據筆者所知,本省所產多類生物標本,不是下落不明就是未能妥善保存。至盼有心人士能努力 尋「根」,並且希望有一個研究單位能設置完善的標本館,不僅可以妥善保存珍貴標本之外,也可以減少每一個 研究者都去採集標本,而造成對某些生物生存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