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死戀﹝死亡的超越?﹞
主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一.
前言
生物倫理學中「死亡學」算是最重要的一課。
在人生競賽中,似乎所有項目都認為跑者越早到終點越好,如賽跑。
而唯一例外的就是︰死亡。幾乎沒有人希望自己早夭。
對於死亡的恐懼幾乎是與天俱來。我見過許多人在死前的哀嚎與落淚。
我自己的老祖母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走完人生的道路。
「死」可以說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恐懼。
親人的死亡也帶給人最大的憂傷。是痛苦指數最高者。
而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由於對死亡無知呢?還是出於本能?
而死亡卻是人生必經之路,也可以說「條條大路不一定通往羅馬,但條
條道路卻通向死亡。」統計學上最準的就是「人人必死」。
我們都在往死亡的路上前進。每一分鐘都比上一分鐘更接近死亡。﹝下
了這堂課時,要比未進教室前還接近死亡。但請問:我們是否就不上這
堂課?﹞
死亡是一個不速之客。牠的受訪者不分男女老幼,帝王卿相或販夫走卒。
死比任何事都還更真實。好像只有死才是唯一的永恆。
因此,我們對於死亡不能沒有話說。我們不能沉默。我們必須凝視它,
我們也必須逾越它。
同時,對生死的態度會影響生活品質及人生觀念。
所以才有所謂的死亡學(Thanatology; studies of the death and
dying)
瞭解死亡問題與生命題問題是一樣重要的,因為生死是不可分之體,是
相互發明的。
「學會死亡,就會活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Mitch Albom著)
(但是孔子卻說:「未知生,焉知死。」)
千古公案: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
有關生死的認知,大概都是聽說來的。
死使生分成為兩部份﹝今生,來生,有前生嗎?﹞。生與愛一樣是生出
來的﹝不見前世﹞,
死亡的本質又是如何?
死亡是否可以超越?
死亡既然是必須面對的,我們當坦然視之,瞭解之。(雖然可能我們的瞭
解將會非常有限)
二.何謂生
所有宗教一定要面對三個問題︰
1.生命的來源
2.苦難
3.死亡
何謂生?生命的定義︰
生物學上的定義︰
宗教學上的定義︰
William
James︰“Life is nothing but splendid waste﹒”
生命 Glory,
mercy, grace
生命的度向:1.
Linear, 2. Recurrence
教主的出生
vs. 最後的語錄
正冠而死
道成肉身
(Incarnation)
三.何謂死
何謂死?一直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問題。
死亡的定義往往造成一些危機,如︰
攸關我們自身的非常真實,
在法律地位上的困擾,
遺產上的歸屬,
醫師的責任,
等問題。
生物學上的定義︰Clonogenic ﹝reproductive﹞ death
醫學上的定義(醫學死亡)︰
體液永遠停止流動或心肺功能停止無法恢復。
臨床上的定義(臨床死亡):
腦死;體液永遠停止流動或心肺功能停止無法恢復後的腦死。
也有以大腦皮質死亡﹝大腦皮質與語言意識思考等有關﹞來定義。
但晚近因為維生器具的改進使得死亡定義須加以重新審視。
聯合國對死亡的定義:「生命的一切徵兆之永遠消失。」
東西方對死亡之定義也不盡相同。
我國民法以「腦幹死亡論」為主。
誰來宣佈死亡:
1.醫生?
2.法院?
3.立法機構?
宗教學上的定義︰肉體的
屬靈的
﹝死亡與離婚的心境相類似,罪使人與神
相離就是死。﹞
老化﹝Aging﹞與程式化死亡﹝Apoptosis; Programmed death﹞
在生物死亡過程,有些地方是reversible,有些地方則是
irreversible。Why?
死亡的過程與臨終階段﹝略;將在「臨終關懷」篇中討論﹞
死亡的恐懼與迷茫:
恐懼什麼?迷茫什麼?
為何恐懼?為何迷茫?
死亡對吾人的撞擊與反思:
面對死亡的態度:
四.靈魂的觀點
1.原始宗教
在傳統原始的社會中,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並且力量、靈魂和
生命是可彼此互換的。這種普遍力量或生命,不僅被認為存在於
人類,也存在於其他生物中。
有些土著居民,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
魂(External soul)。所謂內部靈魂,就是整個身體都被視為是
靈魂的物質部份。至於外部靈魂就是可以離開身體之外的靈魂;
例如在睡夢中,靈魂會離開身體,並且停留在一動物替身(double)
之上,而這替身就被視為其圖騰(totem)。
2.印度教
印度思想各派別有各自的靈魂觀,如:
(1)
加爾瓦卡(CARVAKA)哲學相信物質為唯一可知覺之客體,其他
諸如上帝、靈魂、天堂、轉世、前生以及其他不可以物質直接
知覺者,都是不可相信的,並且所有之意識都是物質副產物而
已。
(2)
耆那(JAIN)哲學認為每一個靈魂現在都受到束縛,解脫之道就
是跟隨祖師之修行,才可使靈魂獲得解脫。耆那哲學相信生命
體都有靈魂,但這靈魂沒有形式,然而受著業力之影響,分別
進入不同之生命體之中,並與身體共存。至於靈魂之最高目的,
在於使靈魂脫離其所受之束縛,得以完全自由。
(3)烏帕尼沙德(UPANISAD)哲學強調「梵我一如」之思想,所謂「梵」
就是永恆的實在。這種思想展現了絕對的一元論,所有之個體
所反映的是一個普遍地、獨一無二的「實在」。因而在此將不
強調個別的靈魂,因為這獨一無二的「實在」,就遍在於所有
的靈魂。「梵我」由一生多之時,就是對世界之創造,因而「梵
我」就是創造主,是絕對的靈魂,但這「梵我」是不可作為禮
拜之對象。
3.佛教
釋迦牟尼所關心的是現世的苦痛問題;至於超越現世的形上思
考,諸如世界是否永恆、死後有無生命、人有無靈魂等問題,
則是他所認為不切實際的問題。他以為生命中的每一情境都是
因果相續,即使今生和來生之間,也是因果之關係而已,並無
所謂靈魂存在,至於因果相續之意識流,所聯繫的並非是靈魂,
而是記憶。
由於佛教基本上否定靈魂的態度,在傳入中國之時,則需面對
中國人重視祖靈的態度,因而使得中國佛教的發展,勢必要慎
重地面對靈魂問題。至於通俗之佛教,在喪禮中誦經超度,接
引亡靈往生西方,這是一種明顯肯定靈魂之作法。
4.道教
中國人以為"魂"、"魄"這兩字相關聯的。"魂"被視為與知覺及
智慧相關的精神生命,"魄"則被視為與身體健康相關聯。魂和
魄都需要宇宙生命力的滋養,當一個人自然死亡時,他的魂會
到天上,但他的魂則回歸到塵世;但若一個人瘁死之時,他的
魂魄就會逗留餘人世間,並造成危害。
中國人也相信「萬物有靈論」。因而無論是樹、石頭、動物、人
類、天等,都擁有靈魂。在中國,與靈魂相關的包括有"神"和"
鬼"。神被視為與天相關,屬於陽;鬼被視為與地相關,屬於陰。
有些靈最後也成了神。有的是經由皇帝的敕封可使靈成為神,
有時會和危害他們的惡靈妥協,因而造成了陰神崇拜。
5.回教
包含傳統、神學、哲學、神秘主義等四種之看法,這四種看
法,都認為各自有其在可蘭經上的根據。回教的靈魂,其意義
與"呼吸"、"風"相關聯。
(1)傳統觀念
在回教,傳統的靈魂觀念是最流行之觀念。以一般人的靈
魂而言,是在其身體受造之後,靈魂才受造;然而靈魂雖
是受造的,但也是永恆的。人死之時,靈魂和身體分開;
然而在復活之時,靈魂和身體將重新復和在一起。善良的
魂可以和其他的靈魂相會,惡靈則會受到拷問。這是因為
人死後,靈魂短暫離開身體之時,將會受兩位死亡天使之
詰問。這些惡靈因此將受苦,但這些善靈則享受福氣。
(2)神學的(Kalam)觀念
主要來自於兩種問題,其中一種是形上問題,另一種是末
世論的問題。
[1]
形上問題是關於世界的基本組成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的
人認為這世界只是一個短暫的意外。至於靈魂,有的認
為只是一個非物質的粒子,但也有的人雖認定靈魂是一
粒子,但卻不是非物質。
[2]
末世論之問題,有的人提出若是一個人死了之後,若是
其還未和身體復和,而其身體因著腐化,成為別人的身
體或器官的一部份,那麼復活的問題將如何呢?是否上
帝要為復活者造一個新的身體?因而這問題關注的焦點
就在於復活身體的連續性之上。
(3)哲學觀點
受希臘各學派哲學之影響。
[1]
受柏拉圖主義影響者,認為靈魂是不重要的、不道德的,
因而有的人便拒絕身體復活之說。
[2]
受亞里斯多德影響之人,則將靈魂視為一實體。
(4)神秘主義(sufi)觀點
其特點就在於接近神的方式。這派之觀點認為神是唯一之
動因,一切存在都必須一存神力才有可能。只有一心念神,
才能與神相會。這派的一位學者認為,聖靈是未受造的原
存在,是自原始既存有的元靈。那些苦行者雖然是被造之
靈魂,但聖靈仍會應其之祈求而與修行者的靈合一。因而
那些聖人,必然也是體會了這種與聖靈合一的經驗。
6.基督教
基督教認為靈、魂、體三種。體是指肉體;魂是指情感、意識;
靈是指人與認識神有關的部份,最先是由神的氣而來。
人是有靈的活人。而神的靈是聖善、光明、真理的靈。
五.西方世界的死亡觀點
1.基督教的死亡觀點
有人以為死是對原罪的懲罰。
No!是與神隔絕的結果。與神隔絕是比身體的死更糟糕。
肉體的死只是為回到上帝的懷抱,除非有人拒絕。而這條回家的路就
是基督。
2.古希臘的死亡觀點
(1)柏拉圖的死亡觀點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永恆不朽與復活
死亡並非意識生命的終結。死亡雖是意識存在的終結,卻只是一個
幻覺。我們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個形式,由死亡中重新活過來。
與畢達哥拉斯﹝西元前五世紀﹞一樣相信靈魂不朽,在生存之旅終
點,靈魂將會與善﹝Good﹞,也就是上帝﹝God﹞的精髓,融合在
一起。
(2)伊比鳩魯的死亡觀點︰塵世的死亡觀
伊比鳩魯﹝341-270 B.C.﹞認為害怕死亡是不理性的。不相信有
來生,所以沒有理由害怕死亡。從未見到的東西沒有理由去害怕。
有縱慾之傾向。但一般真正伊比鳩魯派的人之生活還是相當的樸
素,且注重靈性上的享受。
(3)禁慾主義的死亡觀點︰創意的認命
季諾﹝Zeno, 335-264 B.C.﹞斯多亞學派﹝Stoicism﹞的創始人。
相信我們雖無法控制自己外在的命運,卻完全可以調整自己對命
運的態度。人要臣服於自己不可避免的命運。對於死亡則以正確
的態度面對,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生命是一場盛晏,我們應該
在一個恰當的時候,優雅而心存感激的辭行甚或透過自殺。
認命但不消極。心中雖存著死亡念頭,卻認真的去過。
生命中有一種智慧,何時該認命,何時該有勇氣對死亡,要認命
也要有勇氣。
死亡必須自己去面對。
(4)存在主義的死亡觀點︰死亡的荒謬說
存在主義者認為死亡是毫無意義而且荒謬的。死亡也讓生命顯得
毫無意義與荒謬。有點悲觀的。
[1]
叔本華﹝Schopenhauer﹞生命既是如此就應該以審美的角度
去看它。
[2]
尼采﹝Nietzsche﹞超人隨時會意識到死亡,但愉快且驕傲
的去接受生命自然的終結。
[3]
卡謬﹝Albert Camus﹞在「薛西佛思神話」、「異鄉人」裡
表明生命是荒謬與毫無意義。為解決這荒謬的問題,只好採
取反抗與無理的生活態度去對抗之。
[4]
沙特﹝Jean-Paul Sartre﹞認為生命既是荒謬的,死亡自然
是荒謬的。至於我們則是多餘的。人類一切努力都因死亡而
結束,所以生命是多麼的荒謬可笑。我們也被罰入自己去創
造自己荒謬的生命事業。
六.東方世界的死亡觀點
0.
原始宗教
對於靈魂的歸宿,許多土著希望達到出神的狀態。
大多數被稱為原始社會的土著,相信他們的祖先死後,居住於與現
今世界相似的另一世界;大多數非洲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轉世到
一新生命之上,甚而同時轉世於數個生命之上,特別是雙胞胎。
對於人死之後,原始社會土著認為有的靈魂會回到祖靈居住之處,
有的靈魂則轉世到後代,特別是轉世到曾孫,也有的靈魂會以替身
出現在其他人的睡夢之中。
在原始社會中,在垂死階段所進行的儀式甚至比對死屍所進行的儀
式還複雜。此外,除了正常的第一次處理屍體喪葬儀式之外,通常
還會進行第二次的喪葬儀式,這次儀式處理的對象則是靈魂,他們
相信要這亡魂仍留有怨恨,並且仍在人間世界的邊緣遊蕩,因而必
要藉著第二次喪禮來消彌這亡魂的怨恨,並使其歸到列祖列宗的穩
定狀態之中,並藉以維持人間正常的生活。
1.猶太教
同基督教只是不承認耶穌為他們彌賽亞。並且他們相信墮落的人
都會嘗到死亡的味道。個人只有經由國家或家族的認同與記憶,
而世世代代不被人遺忘。
2.回教
回教是一個以行為決定救贖的宗教。其評價尺度包括行為、以及
促使一個行為完成的意圖和目的。立即的悔改會得到阿拉饒恕,
但繼續犯罪,一直等到死之前才悔改是無法得到寬恕的。回教沒
有替贖的觀念,不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依「可蘭經」所示︰「死亡歸因於阿拉的旨意,它的到來需經
由阿拉的應許。」,「未經阿拉的許可,沒有人能夠死亡,生命
的期限是規定了的。」回教徒認為亞當和夏娃及其後代都沒有當
即被毀滅,或送去受永久的懲罰,而是獲得了緩行的對待,以期
通過生命的延展復歸於阿拉。魔鬼也被延期處理了,一直延遲到
復活日人們從基地中復活的時候。
死亡的目的,就是在於設置壹個最後審判緩行的期限。因此,死
亡不是一個懲罰,它僅僅是在更長的通向復活日或最後審判的過
程中某個特殊階段的終結罷了。
3.印度教
印度教徒相信自我在肉身中,會由童年過渡到青年和老年
一樣,他們也將從這一肉身過渡到另一個肉身。因此強調自我不
會受到意外事故甚至死亡的影響,也就是不要受死亡的恐懼。
由於認為自我有永恆性,與此永恆性相關的就是自我職責的徹底
實踐;每一個人在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自身的職責,否則
將造成社會混亂。然而自身職責的完成,需要由個人意志行為的
決斷來達成。並且依著職責去完成的行為,必無執於當下的結果,
因此要靠持定瑜珈(Yoga),了斷對結果的依戀。印度教徒相信如
果生前堅持修煉瑜珈,完全專心於念神的能力或工夫,就會有助
於解脫;他們認為瑜珈的最高境界,就是反覆煩念一個神的名字。
然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如此困惑,因為這種不一致僅是一種
方便,因為這例子仍是一要被超越的目標。而其目的就在於導向
真我(atman)與所有非我(prakrti,自然)事物的區別,並且要與
一切現象了斷依戀,若是不能達到,則可藉著修行瑜珈來完成。
由於他們認為自我從現象世界的解脫,就可使自我實現「梵」的
境界,也就是進入「涅盤」的境界,是一種自我歸入永恆的狀態。
在此時涅盤的意思不同於佛教所強調者。佛教的涅盤是追求人死
如燈滅--「燭火盡熄」的意思,但印度教的涅盤則是「燭火遠離
氣息所擾而不再搖曳」的境界。
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
迴(samsara)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為止。這種牽引自身的力
量就是業(karma)法。事實上印度教對法的強調,恰當地維護了種
性制度(僧侶、武士、庶民、賤民),他們像是一種職業分別,但
實際代表四大階級。
他們認為業的力量不僅影響自身,甚至可影響到祖先,例如如果
一個人不能完成其職責,而又殺害家族成員的話,則其祖先都會
被重新判入地獄。
他們又認為死亡時沒有做惡的人,其靈魂會從頭頂出來,但若是
做惡的人,靈魂便從肛門出來。
4.佛教的死亡觀點
釋迦摩尼認為印度教視為永恆的自我(Atman),其實仍在變動的現
象世界裡,並且現象世界所充滿的就是苦。他認為苦修並沒有用,
只是讓自己更陷入到苦之中,只要認識這種苦的來源,解除苦難
的道路就可以獲得。也因此就強調個人的洞見,必要擯棄一切關
於永恆、不滅、不衰、常存或常駐的自我。
他們認為構成眾生相的是五蘊。當五蘊分離開來,死亡就發生了。
但釋迦摩尼拒絕死後有永恆的靈魂,但也不是說死亡就代表滅絕。
在此其中存留的就是業(karma)。
業力不會消失,它會在這個生命或其他生命傳承,因此成為物化
了的業力。
至於人之所以會記得前生,則是因為五蘊中的「識蘊」所致,到
了後期,則將此業的過程,由一個生命轉入另一個生命的「識」,
稱為「阿賴耶識」。所謂「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意為儲存一
切意識的倉庫,又稱「一切種識」,是產生萬物的種子。但是作為
萬物之種的阿賴耶識,也不是永恆的,最後仍要歸入寂滅。
由於拒絕持續的永恆性,因此釋迦摩尼不說輪迴。他甚而認為持
續的載體,肉體將比意識擁有更長的時間。因此持續性直接被當
作完整的存在之流(有)。
死亡的時刻是重要的,這時人們若凝思回想這一生,業的力量就
會導致一種轉生的想像所形成的持續性。
然而這持續姓是否有一中程階段呢?日本密宗認為,並沒有中程
階段,因而某人的死和另一剛形成的受精卵間就有直接的持續性,
也因此這受精卵就會具有某人一切好或壞的性質。並且是構成胎
兒流產的原因,他們也為此提供法事以消除不幸。
然而有的流派認為有中間過程,因而人們便須藉著誦經等法事來
位死者超渡。此外,佛教各流派還有「觀死」的沈思,想藉此來
克服對生命的執著。在日本,最特別的是這種「觀死」的沈思,
和武士道的互相結合,而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神
風特攻隊」。
5.儒道的死亡觀點︰
儒家倡導世俗世間的人倫道德。
道家強調世界一切的自然無為。
二者對於超自然會超越性的宗教問題無甚興趣,頂多存而不論。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莊子:「死生,命也。」
六.各種死亡觀的批判
(略)
七.死亡的逾越
1.死亡的逾越有多種型式:
(1)生物性的逾越︰以量取勝傳宗接代,如魚群等
(2)輪迴與前世今生:如佛教,印度教等所宣稱的
(3)以行為來超越者:如伊斯蘭教的教義所言
(4)以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來超越者:如儒家所倡
(5)靠修練:如道教所修練者
(6)以維持死亡之尊嚴來爭取超越︰如人文主義者,但這並不表示
真的逾越了死亡
(7)神聖的超越:生命是神所賦與的,人要回到神面前,與
神同在。如基督教對死亡的逾越。
十字架的道理﹝森林火災的故事﹞
復活節 vs. 聖誕節的真義
2.長生不老的科技
秦始皇未完成的夢。
人類的渴望。
(1)美國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提供一種冷凍屍體
的方法將其保存,並寄望將來科學進步可以使其復活。
依照1994年的收費標準為美金:入會費150元,年費324元,
全身冷凍費12萬元,只有頭部冷凍費5萬元。
一般冷凍人類細胞組織只能3-4星期,若要全身均勻的冷凍
起來,而毫髮不損是不可能的。
精子銀行可以半永久地保存。但受精卵遠比精子複雜,幾
幾乎不可能的。
(2)人工冬眠
學習動物的冬眠:
<1>冬眠動物體溫處在約0oC下,卻能毫髮無傷。
<2>但人類在低於30 oC時,就無法自行恢復正常生
理。
體溫在20 oC下,1-2小時內,器官組織便會壞死。
人在睡眠時體溫下降1 oC,腦波活動趨緩,類似
冬眠。
<3>在1950年代用哺乳類動物對低溫之耐受性研究,
發現體溫可以下降到20 oC左右,心臟可以停止跳
動1小時,但不保證可以回復原狀與安全。
3.人類須要活那麼久嗎?
長壽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八.生死學的教育
1.生死學教育的必要性
(1)關係著每個人的生命態度與歸向
(2)台灣歷經921等天災人禍等現實須要
2.生死學教育的定義
除探討生死現象與問題外,可以幫助學習者如何去凝視生命的意義,確
立正確的生命態度。
3.生死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生死學的認識往往發軔於宗教教育中.
1920年代
John Gerhart發表殯儀館與喪禮的評論
1950年代
南加大Herman Feifel出版”The meaning of death”
1960年代
生死學成為美國學校裡的一門課
日本岸本英夫出書”我的死亡歷程”在日本掀起熱烈反應
1970年代
紐約時報稱全美有165所學校開設*Death and
dying*(死亡與臨終)課程
美國成立*死亡教育與協商協會*ADEC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980年代
傅偉勳出書,臺灣才開始掀起一股熱潮
4.生死學教育的目的
根據學者如Rosenthal及Knott等人歸納出生死學教育的目的含括了
下列數項:
(1)分享對生學認識的資訊與知識(Information sharing)
(2)增加自我本質與價值的認識(Self-awareness)
(3)提供對他人的幫助(Helping others)
5.
生死學教育的內容
生死學是一個跨領域的一門學問。但基本上其內容可包括:
(1)生與死的本質
(2)對於生死的研究歷史,各家看法與批判
(3)建立對生與死的正確態度
(4)有關生與死的倫理學
(5)其它與生死相關之法律經濟的課題
九.其它
1.袁子才的祭妹文,痛失親人的情懷
2.亞歷山大帝的棺材有洞,誠如海明威所說的「毫無所得的勝利者」
3.一粒麥子若不死了不會長出更多的麥子
4. R.A.
Moody有關瀕死經驗:光體,人形等。
5.教主的生出 vs. 最後的語錄(道成肉身,正冠而死)等可以讓我們看到生與
死的深刻意義
6.癌病人的經驗,曾面對死亡者的見證
7.早夭的解說:這世界不配得的人.
九.討論
1.何謂死亡?生物學上、哲學上或宗教上如何定義?
2.何謂死亡學?它探討的問題有那些?
3.你相信生命是直線亦或輪迴的?試論之。
4.你相前世今生的說法麼?你有過這樣的經驗麼?
5.你有過瀕死經驗或聽人說過麼?若有,你的感想如何?
6.試論各哲學派別或宗教如何提出超越死亡的方法?你對這方面的評論如
何?
7.試論你對人生三不朽的看法?
十.結論
十一.參考資料
1.「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1986)傅偉勳著,p100-175.
2.「生死之間」(1988)邱仁宗著,p163-176.
3.「生與死」(1995)波伊曼著,p195-206.
4.「認識生命倫理學」
(1997)鄂爾著,p168-179.
5.「死亡的意義」(1994)約翰.鮑克著,
6.「前世今生的迷與惑」,王溢嘉,野鵝
7.「另一個世界的秘密」,董芳苑等,宇宙光
8.「六道輪迴的真象」,龔天民,校園
9.「生死問題面面觀」,卲慶彰,校園
10.「死亡九分鐘」,喬治.李齊著,陳建民譯,中國主日學
11.「死亡不是最後終點」,賴特著,蘇妍姿譯,學園
12.「死後生命之研究」,拉赫田著,陳公亮譯,中國主日學
13.「死論」,雲格爾著,林克譯,三聯
14.「永恆的開始」,費約瑟著,何姚桂芳譯,證道
15.「死的況味」,托爾斯泰等人著,徐進夫譯
16.「死亡的深層心理」(1998)田晉著,蕭志強譯
17.「生物死亡之謎」,牛頓雜誌第138期
「長生不死的科技」,牛頓雜誌第139期
「人工冬眠可行嗎」,牛頓雜誌第151期
「控制生命的細胞之死」,牛頓雜誌第167期
十二:
附錄:
1. <瀕死經驗(NDE, Near Death
Experience)>
參考書:"死亡之後的生命"("Life Beyond Death" by Dorling
Kindersley公司編,1995)劉福增主譯,卓越文化事業公司。
(1)臨終幻覺(Deathbed
vision):臨死前心理,感覺起變化,而有的幻
覺。病人仍然是活的。
(2)死後經歷(Experience after
Death):宣佈腦死後又復活的,醫學史上
尚未有此例。
(3)瀕臨死亡經驗:聯合國對死亡之定義為「所有生命跡象的長時間消
失」。
但由於身體不同部位死亡所需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有些部份肉體已
死之後卻仍有意識活動(在再短暫時間內)。所以有瀕臨死亡經驗。
瀕臨死亡經驗雷同:喜樂,浮起,隧道,光體,人形,美境,回顧,
親人,勸回,"復活",人生觀念突改。
蘇珊.布萊克默爾醫生(Bristol University)的「大腦和感覺實驗室」
以為這是大腦在垂死前最後的活動,是大腦的最後掙扎。
大腦視覺皮層受到影響而產生的活動,因而有光體出現。而垂死中
仍有聽覺,知周遭的事情同時,過去的記憶也被重新引發。
但(1)為何會知沒有經歷的事而又那麼準確?
(2)有文化差異,如光人體在西方人是基督,在東方人常是其它
使者,如小鬼,判官等。
所以布萊克默爾醫生以為瀕臨死亡經驗中的世界與個人思想,念
頭,期盼,經驗等有關係。
2.俄國生化學家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1908年諾貝爾獎得主) 在1903年所出版的書 *The nature of
Man*中首先提到*Thanatology*(死亡學)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