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海一家﹝全球倫理﹞
聯合國人權宣言︰「每一個人都有權享受適合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的生活
標準。」
聖經︰「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一.前言
因著科技發展使得全球各地間的距離相對顯得說縮短。各地間的關係益形
密切。加上地球資源的耗失加劇,生態關係逐漸失去平衡,生物生存空間
日益狹化。同時,因著國情歷史、文化的差異性、宗教不同與貧富分配不
均的結果,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衝突也較前緊張。在這種情況
下,如何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規範與倫理,成為當前國際間最重要的課題。
全球倫理的議題包括有︰生態保育、動物權利、饑荒、戰爭等
二.全球性饑餓
1.前言: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餓著肚子上床睡覺的。
每天有一萬人餓死。
有二十億人口是營養不良。
有四億人口隨時處於饑餓狀態,其中幾乎有半數是兒童。
其中尤以非洲與亞洲最為嚴重。但工業化西方國家則是營養過盛。因此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面對這樣的情景,試問︰
﹝1﹞我們能做什麼?
﹝2﹞富足西方國家對遠方饑民有何義務?
﹝3﹞人口政策與饑荒問題的關係如何達成平衡?
2.三種理論:
基本上有三種說法來回應全球饑餓這方面的問題︰
﹝1﹞新馬爾薩斯主義﹝Neo-Malthusianism﹞
何謂馬爾薩斯主義?人口成長追不上糧食成長,因此有饑荒、戰
爭、疾病。
但現代科技使馬爾薩斯主義的預測並不完全成真。
何謂新馬爾薩斯主義?
承襲但修正馬爾薩斯主義。所以,以為濟貧像養癌一樣終無果效,
且牽連正常生命,因而反對任何型式的救濟。
代表︰Garret
Hardin﹝UC Santa Barbara﹞︰著有兩書 "Life-boat
ethics: The case against helping the poor."; "The limits
of altruism"
書中有三個有名的比喻︰
1.救生艇
2.共有地的悲劇
3.棘輪效應
﹝2﹞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認為我們有義務幫助遠方的饑民。
代表︰Peter Singer
其中有兩大原則︰
1.堅定原則﹝Strong
principle﹞︰「如果我們有能力避免一些
不幸事件發生,而且它並不會要求我們做任何重要性的犧牲,
道德上我們就應該這麼做。」
2.軟弱原則﹝Weak
principle﹞︰「我們應該避免一些不幸事件
發生,只要它不會讓我們犧牲任何具有道德意義的事物。」
另一代表︰Richard
Watson
由道義論的觀點看,人人生而平等,所以糧食應均分。
﹝3﹞保守主義﹝或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
代表︰Thomas Hobbes, Robert Nozick
認為除非我們定有契約,否則我們沒有義務去援助遠方之
饑民。
﹝4﹞擇中派︰
擇取上述之優點而強調:
1.分類︰如戰場上傷兵之分類。只提供那些值得資助的國家幫助。
2.教育︰給魚不如教其釣魚,呼籲各國制定政策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3.以上各派之批判: (略)
4.我們應有的認識與作法: (略)
三.戰爭
1.前言:
人類是唯一能有系統化殺人的生物。(多可怕!!!)
有人以為除了理性勸說之外,戰爭是另一種解決利益衝突的手段。在戰
爭裡雙方可以利用暴力來化解岐見。
有些民族的成人禮就以殺敵人為主。
2.人類的戰爭史﹝略﹞
西洋戰爭史作者富樂將軍曾說:「在人類歷史中,沒有一個時代是會完全
沒有戰爭的。很少一代人以上是不經過大型戰亂的。」
3.戰爭原因:
(1)宗教信仰
(2)領土糾紛
(3)思想衝突
(4)掠奪他國資源
(5)種族衝突
(6)支援盟國
(7)共產勢力或擴充張主義 (8)為自衛而戰
(9)介入他國內政 (10)轉移內政危機 等等
4.戰爭論:
西方文化對戰爭有三種看法︰
﹝1﹞浪漫主義
認為戰爭對人類有益處。
戰爭可以清除社會的殘渣,也可以激起人性好的一面,如勇氣、
毅力、英雄氣慨等好的部份。
﹝2﹞廢除主義
戰爭是不道德的。
廢除戰爭是可能的,也是應該的。
我們應該採取和平手段而非暴力的態度。
﹝3﹞現實主義
人類的罪惡使戰爭難以避免,因此提倡減少限制,而以降低傷害
為目標。
共同體的建立能夠避免戰爭,以確保和平與文明。
4.道德與正義戰爭
有所謂的正義戰爭嗎?
有人以為戰爭應:
﹝1﹞由一個合法的政權宣戰
﹝2﹞以正當理由宣戰
﹝3﹞宣戰是最後一條道路
﹝4﹞宣戰是為了和平而且是諄尊重﹝甚至愛﹞你的敵人
﹝5﹞戰爭必須適可而止
﹝6﹞非戰士都是無辜的
5.戰爭的代價:
戰爭代價何其高!!!
戰爭/國家 |
死亡人數 (萬人) |
戰費 (億美元)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
協約國 |
802萬軍人 664萬平民 |
1936億美元 |
同盟國 |
313萬軍人 345萬平民 |
862億美元 |
總 計 |
2,124萬人 |
2,798億美元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場上陣亡軍人(萬人) |
|
美國 |
29萬人 |
3,500億美元 |
英國 |
30萬人 |
1,500億美元 |
法國 |
21萬人 |
1,000億美元 |
德國 |
285萬人 |
3,000億美元 |
蘇聯 |
750萬人 |
2,000億美元 |
中國 |
50萬人 |
不詳 |
義大利 |
77萬人 |
500億美元 |
日本 |
150萬人 |
1,000億美元 |
其它各國 |
150萬人 |
3,500億美元 |
|
|
|
總計 |
1,500萬軍人 |
16,000億美元 |
|
|
|
6.核子戰爭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略﹞
四.動物權利
1.前言
在美國的實驗室,平均每分鐘有一百隻動物被殺。
每年有五千萬隻動物為了人類實驗用處而喪命。
各種化學藥物在上市之前都要在動物身上做實驗而犧牲它們。
在臺灣逐漸有流浪動物造成的困擾。
2.動物道德地位的理論
在西方有關動物道德地位的理論有五種︰
﹝1﹞無地位理論﹝The no
status theory﹞
首先提出來的有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他認為
動物沒有權力,也不具有道德地位。因為它們沒有靈魂。
十九世紀有William
Whewell 以為「動物的快樂與人類快樂是不
可相提並論。我們必須增進人類快樂,不只因為它是快樂,而且
因為它是人類快樂。」
諾貝爾生物學得主David
Baltimore認為「動物實驗無涉道德問
題。」
心理學家G.
Gallup與S.D. Suarez以為「人類道德與倫理行為的
進化不能應用到其它族類身上。」
﹝2﹞間接義務理論﹝The
indirect obligation theory﹞
西方哲學和宗教以為,動物雖然沒有天生的權利我們還是要對它
們仁慈。我們對它們有義務。
Thomas
Aquinas (1225-1274)與康德認為,虐待動物是不對的行
為,因為會造成兇惡的個性,而導致對人類的殘忍的行為。
Aquinas也持有階級觀點,允許人們為了人類的幸福而使用動物。
﹝3﹞地位平等觀﹝Equal
status view﹞
仁愛動物團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
PETA﹞以為將人類與其它動物區分開並不是一種理性的作法。人
類和動物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
Tom
Regan以為︰
1.科學上完全廢止動物的使用。
2.養殖業完全解散。
3.禁絕商業性和修閒性的手狩獵及捕抓動物。
﹝4﹞平等考慮理論﹝Equal
consideration theory﹞
Jeremy Bentham以為道德的精髓在於促進幸福和去除痛苦。動
物也能感覺到快樂痛苦。因此它們也應穫得道德上的考慮。
﹝5﹞分級理論﹝Split
level theory﹞
Martin Benjamin提出,如果動物對我們的生存或健康有必要,
則我們就有權利殺死它們。但我們無權為了口腹之慾而將之殺
害。如果有同樣好的方法可以獲得營養,那麼人類就有義務去找
這些方法,而不要去騷擾其它動物。
人類與動物的「重要需求」與「微末需求」應分開來看。
3.素食主義﹝略﹞
4.動物實驗﹝略﹞
5.為運動、毛皮、動物園和騎術競賽等而狩獵﹝略﹞
五.生態保育
1.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s)
Stephan-Boltzman law: radiation µ (temp)4
地球氣圈使70%陽光透入
吸收85%紅外線
(1).自1860迄今 溫度 增加 0.5 oC
CO2
增加 25%
~2030年
溫度預計會增加5.5 oC (冰河期15oC較現在少5oC而已.
過去一萬年中,6千年前最hyperthermal
較現在高2oC, 最低在16~19世紀則少1oC)
sea level 會提高 20~140 cm
全球海岸60公里以內 (人口 佔 1/3)將淹沒.
全球沙漠面積 由 39% ----> 會增加至 53%
極區冬短,潮濕,夏長,乾.
CO2 (現0.03%) ---> 會增加 2 倍.
甲烷(現0.0001%)
---> 會增加 2 倍.
農業北移、農業破壞
光合作用強
致癌率會增加,白內障、皮膚癌等 也會增加.
(2).解決方案:
[1].消抵負面反應(用smog阻陽光入內)
[2].適應
[3].減少人為排量,
開發能源
[4].訂定公約
1985 歐美49國訂維也納條約,開始擬定保護對策
但各國反應不一,如北歐與美國贊成全面禁用
日本,第三世界國家則觀望
1987 24國在加拿大Montreal簽定Montreal
Protocol對5種
CFC及3種halon 鹵素碳化物設限.
1989 又聚會
1990 又聚會
1993 在巴西開地球日
1997 在日本京都討論全球環保問題
(3).面對的困難
[1].開發中國家不太合作
如印度,中國,國民年平均消耗量在0.05公斤以下,但這些
國家人口眾多且有十年的緩衝期,仍會比1985年之CFC多3
倍.
[2].有些公害物質沒列上
如三氯乙烷(修正液之組成份)是CFC的破害力之0.5倍
四氯化碳是CFC破害力的1.06倍.
2.大氣變化
原因
(1). 酸雨(Acid rain),含 SO2, NOx <<
50 ppb
化學反應為 SO2 --> SO42- ---> H2SO4
與 NOx ----> NO3- ----> HNO3
(2). 光化霧(Photochemical
smog)
(3). 臭氧缺失(O3
zone depletion) CFC, chlorofluorocarbon, 3ppb
a. 過去100年間人燒了一千億噸之化石燃料,現50億噸/年
b. 過去20年燒了6億公頃之森林
c. 過去半世紀CFC累積了1,300萬噸,每年5%增加.
至2030年將達2,300億噸,約6ppb.
(4). 酸雨林(Acid rain)
A.酸雨效應之機制:
(1). 離子交換 H+ vs
Ca++, Mg++, K+
(2). 殺死根菌
B. 酸雨之結果:
[1].湖泊因酸化而死亡
1960~1980間湖泊之酸鹼質下降3單位.
瑞典,加拿大40%~20%之湖已呈死亡現象.
美東北九州1/2湖已酸化,1/5的湖中沒有魚了.
[2].森林受害
如西德52%之森林受害,歐州1/3以上森林受害.
美東北部之red spruce紅果雲杉死亡50%.
台灣陽明山公園夢幻湖pH 3以下.
南橫天池等已達酸化敏感湖.
[3].古物破害
[4].身體健康如皮膚,眼睛受害.
(5). 光化霧(Photochemical
smog)
汽,機車排放,經陽光分解,與
O2 結合成 O3 有害.
(6). 臭氧缺失(O3
depletion)
1970 英國在南極哈里貝基地發現 O3
zone 遭破壞
1974 加州大學兩科學家發現CFC會破壞
O3 zone
1978 美限制CFC
1987 O3比1979年少1/2.
英美法德簽定"臭氧層保護條約協定書",同意在20世
紀結束前CFC產量減少1/2.
CFC 之取代物
(1). HCFC22 (CHClF2),破壞 O3 之能力為原 CFC 之 0.05%
(2). HCFC134a (CH2FCF3)對 O3 不具破壞力
CFC 之半衰期很長,如 CFC11, 77 yr
CFC12, 139 yr
CFC13, 92 yr
連鎖反應: 一個CFC
破壞10,000個O3
UV
O3
CFC -------> Cl ---------> ClO
‾
-------------- O
(7).熱帶雨林消失
熱帶雨林:南北迴歸線降雨量多,雨期長之森林,如亞馬遜,剛果
河,東南亞各島.
但人口激增,糧食缺少,且各國爭相開發。
故,每年1,130公頃(約每秒一個足球場)消失,依此速度下去,
約85年後熱帶雨林會完全消失。
熱帶雨林曾佔16%地球面積,但現只有6% (約50~80%之生物在
此,170萬種已知者,未知者至少有300萬種以上在熱帶雨林中),
如果全消失了,人類會失去向生物學習及應用之物.
森林很重要且有再生能力.我們應加以保護。
3.生態關懷:
A. 地球環境問題解析
一.地球環境惡化的原因
地球的外衣:
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關係
[1].環境提供各項原料給人類活動
eg.藥,25% 抽自植物
燃燒需O2, etc.
[2].環境消化人類活動所生產之污染及廢棄物
富裕與貧困背後的環境破壞
地球環境遭破壞之原因:
<1>.人類不知珍惜: 二十世紀初之全球GNP=目前法國
一國的GNP
<2>.人類活動方式改變
B.地球環境的惡化及廣大的受害範圍(略)
1. 臭氧層之破壞
2. 溫室效應
3. 酸雨
4. 海洋污染
5. 有害廢棄物的越境移動
6. 熱帶林減少
7. 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
8. 地球沙漠化
9. 開發中國家的公害
C.新興的國際環保組織
需要及已有組織
保護地球應有的國際政策內容
1.必須具有前瞻性
2.必須關照環境全體的總合性政策
3.必須超越國界,時代,為全人類利益著想.
目前環保議題在各主要國際組織中的議題有:
組 織 |
議
題 |
ADB 亞洲開發銀行 |
1. 逐年增加環保貸款,贈款及技術援助項目,與環境相 關的貸款佔其年貸總額20%,約55億美元。 2. 1995年成立「環境與社會發展辦公室」,針對特定領 域推動環境相關業務。 |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
1.各附屬會議及機構均強化其環境保護推動功能。 2. 1996年召開「經濟部長會議」。 |
WTO 世界貿易組織 |
1995年成立開「貿易與環境小組」。協助貿易與環境相 關議題,強調各項貿易與環境相關性。 |
APEC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
1.1994年召開「APEC環保部長會議」。 2.1996年召開「APEC永續發展環保部長會議」。 3.1997年召開「APEC永續城市環保部長會議」。 |
WB 世界銀行 |
1.設立「永續發展副總裁」。 2.設立全球環境工作點(GEF),協助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 放,保護臭氧層,生物多樣化,及國際水域工作。 3.協助貸款國推動環境認養(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 |
D.生態倫理的考量:
1.綠色宣言
2.經濟應考量環保
3.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
4.科技應與環保結合
5.政策與環保應整合
六.全球倫理應考慮的問題
在各個領域裡建立全球性因應的倫理共識。
如何取得共識?
七.討論
1.全球倫理包括那些?
2.饑荒的起因為何?
人們要如何面對饑荒?如何防範?
你覺得我們應該去解決其它國的饑荒問題麼?為何要或不要去幫助它們?
3.人口政策與饑荒有何關係?
4.戰爭的起因為何?你是否認為有所謂的"聖戰"?
5.戰爭會帶給人類那些傷害?
6.西方國家中對戰爭有那些態度?東方人對戰爭的看法又如何?
7.你對核子戰爭的看法如何?一旦核子戰爭爆發,你認為會有那些結果發生?
8.你對臺灣海峽兩岸可能發生戰爭的看法如何?
9.你認為動物和人有同等的生存權利麼?
10.你對流浪狗(動物)有何看法?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理?
11.你贊成用真實的動物做解剖學的實驗麼?以動物做實驗時應注意那些問
題?
12.你贊成有馬戲團或一些動物表演,競賽的事麼?
13.你贊成皮衣,或真皮製品的販賣麼?為何?
14.你認為素食主義可以解決動物濫殺的問題麼?
15.何謂溫室效應?如何產生的?對全求環境有何影響?如何防範與解決?
16.酸雨如何發生?它造成的影響有那些?要如何防範?
17.臭氧層如何產生?如何被破壞?如何防範與休復?
18.國際組織應如何來面對全球倫理問題?
19.你有參加環保組織的經驗麼?請分享之.
八.結論
九.參考資料
1.「基督教倫理學」(1995)馬特生著,p148-272.
2.「生與死」(1995)波伊曼著,p127-172.
3.「基督教倫理學」(1996)賈詩勒著,p241-290;
p333-354.
4.「美麗共生」(1992)徐炳勳譯 天下文化出版社
5."On behalf of God: A Christian ethics for biology" (1995) by
Reichenbach and Anderson,
p40-72.
6."The ethic dimensions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ed. by
Bulger,
Heitman, and
Reiser.p173-196.
十.附錄:
1.
碰上政治 環保總是輸家 記者朱淑娟
Rio十10是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英文名稱之一,意義是對一九九二年里約舉行的上屆地球峰會做十年回顧。里約會議中關鍵的結論之一,是要全球國家拿出具體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舒緩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除了里約會議通過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在九七年冬天京都會議通過具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打算經由公約的力量,徹底推動二氧化碳排放;很遺憾,到約堡會議,還是沒能通過生效門檻。
環保事務碰上政治,不論是國家利益或個人利益,環保經常是輸家,京都議定書正是個例子。在布希總統考慮美國利益、個人政治利益,表明拒絕參加京都議定書後,加拿大與澳洲跟進,使得原本希望能在約堡峰會突破生效門檻的京都議定書,硬生生地夭折;其間雖傳出好消息,俄羅斯可望在峰會前有關鍵性的簽署,但最終,還是沒能如願。
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對溫室氣體的減排,一方面缺乏國際約束力,另方面爭取比照新興工業國家的減量標準也沒有明確進展,雖然政府多次宣示有履行國際村一員責任的決心,但在國際上還沒有具體起步的情況下,一連串的空汙管制措施,其實拿出的具體成效有限;至於最近兩年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確實減量了,是拜產業外移柴油用量大幅減少所致。
回顧這十年主要由環保署、經濟部擔綱推動二氧化碳減排工程,對地球村可說是誠意十足。一九九二年,回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行政院成立「全球環境變遷工作小組」,溫室氣體減量成為全民共識。十年匆匆,到了二○○○年時,發現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年年成長。不過,進入廿一世紀後,由於國內產業變遷,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量已趨緩。
吊詭的是,過去十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成長並不代表未來十年也會等比例成長。依最近資料統計,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正因自然因素、產業外移而呈現緩慢成長趨勢。從環保署排放資料分析,佔溫室氣體排放首位的二氧化碳,能源、工業、運輸等業的排放成長都已趨緩。
也就是說,一九九五年時,我經濟尚在起飛,政府擔心溫室氣體繼續成長,於是仿照聯合國號召,訂二○一○年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將減到一九九○年的總量。一九九八年五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相關部會都明確定下認養目標,誓言達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我國以非聯合國會員國的身分竟然有這樣的積極動作,當時曾讓號稱國際環保警察的美國頗為不解;事實上美國在京都會議後的一年裡,除了白宮提出的「清潔空氣法案」外,包括政府、國會、非政府組織,沒有任何其他動作。
回顧這十年產業環境產生巨大震盪,當年視為不可能任務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今天看來,或許政府不必做什麼努力,就可以輕易達到目標。或許現在政府反過來應該擔心的,反而是如果產業繼續蕭條、農業產值繼續下跌,到了二○一○年溫室氣體排放還可能超目標達成。
【2002/08/28
聯合報】
2.
台灣 沈淪的速度比地球快 記者卓亞雄
一九六二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女士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指出環境一旦破壞,受到最大危害的就是人類本身。這個看法,強烈震撼了世人,也喚起了人類對環境的危機意識。一九七二年,聯合國成立環境規劃署(UNEP),隨即於瑞典斯得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在促成這個世界更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在這個環境中享有尊嚴的願景。
第一次峰會的道德性宣言後,溫室效應、土壤鹵化、物種滅絕、酸雨、森林砍伐、臭氧層破壞等現象愈益嚴重。一九八八年,時代週刊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竟然是傷痕累累、瀕臨毀滅的地球。
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第二屆地球高峰會,空前的一百卅一個國家元首與會,意味著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到超乎政治。這次會議通過了擘化地球永續發展的「廿一世紀議程」,每個與會國家要分別制訂並實施適合自己國家特性的行動綱領;另外也制訂了遏止溫室效應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及保護物種、棲地與遺傳多樣性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希望挽救物種的加速滅絕的現況。
里約會議雖然呈現出全球對環境破毀的覺醒,但是這些公約只是道德呼籲,沒能對地球破敗現況有絲毫的遏阻作用。其後,雖然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運籌下,分別制訂具強制約束力的議定書,包括推動二氧化碳減量的京都議定書,推動生物安全的喀他基納生物安全議定書;但到這次約堡會議召開前,沒有一項議定書付諸實施。
里約會議之後十年的地球遭遇如何?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今年六月在印尼舉行的約堡會議預備會中,為約堡會議定調,強調應務實地尋求達成建立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及保護環境的目標。易言之,這十年地球的環境持續惡化。
而台灣,或許惡化的速度更甚於全球。最關鍵的廿一世紀議程方面,遲至里約會議的八年後、公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行政院才通過我國的行動綱領;但這份鋼領隨著兩天後的政權轉移無疾而終,現在連具體內容都已不可考。
生物多樣性公約亦然。里約會議要求與會各國必須提出「國家報告」,具體陳述各國的物種保護及立法計畫,包括中共、英國、日本都由總理級官員組織團隊落實;而我國,非但推動階層低,且遲至公元兩千年二月才提出國家報告編撰說明草案,至今也沒有進一步的撰寫動作。
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台灣確實在京都會議之後立即召開全國能源會議,但是這個會其實主要是為核四復建尋求助力,真正在二氧化碳減排上並沒有較具體的結論與動作;相當諷刺的,近一兩年台灣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確實減少了,不過原因是產業外移,不是政府的強制減少二氧化碳的空污管制。
約堡會議雖然楬櫫建立人類美好未來的願景,但在政治、強權的消極杯葛,區域主義干擾等因素下,可能只是場不具實質意義的嘉年華。我國雖然想在這個舞台「綠色外交強力出擊」一番,但更應藉著峰會的討論,徹底檢討台灣的永續發展。
【2002/08/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