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為唯一的傳染途徑,但在馬來西亞西部,另有猴子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報告, 亦即是森林傳播循環(forest transmission cycle)。近年分別在千里達及緬甸的仰光發現埃及斑蚊可在自然狀況下將登革熱病毒經卵傳至下一代, 只是陽性率較低(分別為1/158及5/199)。在西非也從森林中之雄蚊分離出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自然界可以經卵傳遞。 但是這種垂直傳播循環在登革熱病毒的自然生態循環上到底占有多大份量則尚待評估。
傳染方式
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吮而受到感染。台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病媒蚊經叮咬病毒血症期(viremia)的病患8-12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其時期可能長達幾個月。
潛伏期
約3-14天,通常約7-10天。
可傳染期
登革熱之傳播須經由具有感染力之病媒蚊叮咬,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病人在發病前一天及發病後約5天內,血液裡就會有病毒,
此時期若蚊蟲吸取病人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經8-12 日後蚊蟲才有感染力。此後其終生皆具傳染力。病媒蚊如在氣溫攝氏18度以下,
吸取含有病毒之血液時,病毒並不會在蚊體內繁殖,故不具感染性。在高溫下已具有感染力之蚊蟲,如置於溫度攝氏18度以下,將會喪失感染性,
但如再度置於高溫時會恢復傳染性。
感染性及抵抗力
人對於典型登革熱的感受性並沒有年齡及性別的差異,但大體上小孩子的罹患率相對的低於成人,症狀以及經過亦較成人輕微而不太典型,
老人的罹患率也比較低。這一點與出血性登革熱(DHF)或者登革休克徵候群(DSS)迥然不同,後者的罹患率以未滿1歲(7-8個月)的嬰兒以及2-8歲的小孩最高,
性別的差異不多。典型登革熱症狀雖然劇烈,但其致死率幾乎是零,而登革出血熱(DHF)或登革休克徵候群(DSS)致命率高達40-50%,但如經適當的醫療照護,
致死率<5%。康復後對同一型之登革病毒具有終生的免疫力。但是對其他三型病毒,則免疫力有效期極短,通常約2-9個月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