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學
∼金融與儲蓄

 


金融與儲蓄
張孟起,鴻源風暴檔案:79年台灣地下吸金怪獸鴻源的生與死。
John Kenneth Galbraith, 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
吳泉源,金融自由化的迷思: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5琪(1993):1-37

福利國家與去商品化
Gosta Esping-Andersen, The Three Woe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art I, "Tje Three Welfare-State Regimes."
傅利葉,從女性觀點看社會民主的福利原則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1995):6-9.
傅利葉,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5期(1993)﹔39-64.


金融儲蓄:個體資本的集體動員

 

古典經濟理論---內在貨幣模型 / Inside Money Model
˙ 老話一句:管制的暴行---金融利率管制 → 降低投資報酬,信用分配,金融雙元性 / financial dualism

二戰之後......

第三世界國家的迷思

結論:金融不是純粹在市場裡打滾的遊戲,也是生產過程的另一種展現

劉瑞華的名言:回到生產與交換

曰:金融一定要管制,金融絕對要管制。

馬克思主義的外部性批判
Burkett: 信用分配也要找屌的、可以隻手遮天的核心產業才有得混吧?
Amon: 銀行體系調節的不只是貨幣,還有累積。

案例:東亞四小龍


金融利率管制

 

 

 

 

日本經驗、南韓經驗、台灣經濟奇蹟
曰:你是逃不掉的!

曰:為什麼? / o \

資訊經濟學:分配信用的過程不可能交給價格機制來運作。

阿根廷經驗與台灣1986~89金融風暴---還是有福氣不起來的時候...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Key question: Where has money gone?

Choice 1: 消費

 

 

 

 


Choice 2: 儲蓄
以台灣為例:


銀行生利息

標會、地下金融、直銷、錢莊、等等

炒股票與炒地皮
→ 六百萬散戶大軍 世界第一
Key question: 如何動員的?

炒作風潮與泡沫化金融現象
Ex.: 荷蘭鬱金香事件,台灣1986~89金融風暴

1. 短線投資心態

2. (台灣)Forseable needs的自我追求
曰:棺材本不能靠社會制度......還是自己早點存比較實在。
贊:台灣的社會福利太奧胚了,實在沒辦法。

3. (台灣)歷史結構打擊個人儲蓄,強迫造成錢洪(1986)
1970s 政治風暴與經濟起飛背後的社會儲蓄累積
→ 1980s貿易順差過大,美國杯葛後匯率一下子從1:40降到1:25,台幣升值的太快了吧?


社會福利大論戰:國家 vs 市場,階級 vs 自由

 

主題:國家結構到民主政體

 

 

大規模的經濟時代來臨所造成的普羅化,促成勞力市場中的勞工,視民主政體為消除財產權的工具

議會制度下的階級動員
曰:Very goo~~~d!!!
贊:國家與市場終要為了國富而結合。

Before Kyenes---福利國家政治經濟學 vs 古典經濟學曰: ̄︶ ̄ 還是在幫我背書嘛......

After Kyenes: 三種福利國家
1. 盎格魯薩克遜式自由福利:推往市場
2. 組合主義是國家福利:後工業階級結構
3. 阿爾卑斯式社會民主體制:最大平等化與充分就業

主題:What for?

˙創造集體儲蓄

˙勞工去商品化

一個社會的公民在社會就業生涯中,自己發覺有必要暫時或永久退出勞動市場時,
可以有尊嚴的休息,且不喪失保障

* 生育、育嬰、傷害、進修、失業、休息、生病、退休

Marx and Polanyi:

在勞動中實現人的意義

 

曰:Work is life, then we produce.

→˙家庭的再分配
 ˙勞動力的再生產
 ˙勞動風險處理
 ˙退休福利
 ˙生命的價值 (台灣人命兩百萬NT的鬼扯事)

曰:完全不把我當一回事了?

˙社會疾病 / social illness 的防止政策

主題:What comes?

˙福利階層化或污名化?
˙Condition vs eligibility
˙經濟條件 (1970s福利國家大危機)


作業四 勞動的去商品化與福利國家-以台灣為分析

越南

一、 去商品化
商品,是在市場之中才會存在的東西,因此去商品化的觀念,就和市場脫離不了關係。
最早的去商品化的議題,是在對勞工的市場化的議論之中行成的,當時以Karl Polanyi的論點最強烈的主張勞動的去市場化。他認為自由的勞動市場化,其實是對勞工的監獄圍牆化的自由,因為勞工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他們不可以被囤積與所謂的『滯銷』,所以他認為勞工的去商品化,是資本主義所必須的過程。
可是,對於『去商品化』的一詞,概念是可以一致的,但若要巨細靡遺的解釋,個人之間會有很大的差異,相對的對於以這些解釋而引導出的國家政策野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說去商品化,是將勞動完全區別於市場之外,則是完全與福利國家的去商品化觀念大相逕庭;基本上那是共產國家的一種政策手段的藉口,也是他們最大的目標。去商品化的觀念在福利國家來說,勞動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在於『in』或『out』的問題,而是指社會的生活單位可以不論是在市場機制之內或之外,都可以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

二、 福利國家
誠如Polanyi的論點,去商品化是資本主義進程的必須過程。歷史中對於福利國家的產生都與該國的社會衝突脫不了關係,例如英國,與德意志帝國。社會福利的措施就是一種社會再分配的過程,因而社會福利的最早的議論壇,不是在社會學而是在政治經濟學上,它代表了政府控制與自由市場之間的協調與競爭。這也就是說當今世界的福利國家,其福利政策就反映了該國在社會階級上的對立與壓力,和社會文化的背景野息息相關。
對於福利國家政策的思想起源分成三種福利國家的歷史背景:自由福利國家、組合主義國家與社會民主體系;而對於今日的福利國家分析,以社會保險為背景,則多分成盎格魯薩克遜保險制度與阿爾卑斯保險制度。不論分法如何,這些分類備後都有一種不同的社會階級意識的觀點與歷史,也因此每個國家的社會制度都多少有所不同。

三、 以台灣為例子
若就台灣政府來說,其歷史部份就有長期處於我們自己說的軍政時期,福利政策因此在起源就有相當的背景因素在。加上中國人的固有觀念文化,對於社會保險的政府依賴與認知都較低。我們便可以知道國民政府在台的早期,其實面對的社會階級壓力不大,也就較缺乏對社會福利立法的社會動力,而動力反而來自政府自發的對社會的控制動機。


例如,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了勞動基準法與勞工保險的立法,可是我們也曾經大大的提到了台灣勞工的人肉市場化的現象。這兩者之間的微妙關係說明什麼呢?我們可以直接指出一些因素:1. 法令重疊與不一 2. 法令的不強制性 。這兩點製造了台灣一個嚴重的勞動問題,就是勞資慣性的談判手段解決問題;對勞工來說,這些福利法案的制定不是幫助勞工迴避工作風險,反而是劃分界定了這些風險,讓他們可以更容易瞭解與評估(!?)。沒錯,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翻開這些勞資談判的細部內容,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件事,就是資方的談判條件擺明就是在壓榨,可是一切合法。資方的一個個條件,即使不合理,卻是依法有據。


這我要說明的,不是又要批判政府,而是檢討台灣在勞力市場的本質,還保持強大的傳統本質。那種給我的感覺,就是像民初上海灘的搬夫一樣的感覺,那些人其實說勞工不像勞工,奴隸又沒奴隸的樣子,他們還缺乏那種勞資互存的結構管理的觀念在,又跳脫了中國氏族型態的類奴隸勞工的影子。在這樣的情形下,注意不但是我們可能的感覺就是政府立法未盡到所謂的『福利國家的責任』;另一面我們發覺,人民也缺乏福利國家公民的思想,就是在課堂上提到的公民權的觀念,其實在台灣的人民身上還不夠健全。我們可以從前面提到的那兩種社會保險制度來看,不論是來因模式的組合保險制度,或是盎格魯薩克遜的保險制度,他們的人民都有強烈的對社會福利的法律訴諸感,尤其是美國盎格魯薩克遜保險制度風格的自由福利國模型,國家即使用的是不成文法,也有數不盡的判例來作為根基,而那些判例,無疑來自社會類似案件的糾紛對法庭的處理力感到可依賴,才得到了這樣的公民權觀念。相形之下,台灣面對類似的糾紛,幾乎都以私下和解為果,鮮少訴諸法庭的。


因此,我覺得台灣在勞工去商品化的努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我會覺得這次工時案,勞工團體的自發運動,造成政府法令的政策為之影響,這樣的歷史長期來看,對台灣勞工的去商品化是有正面的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