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 Bowels et al.,After the Waste Land: A Democratic Economics for the Year 2000, ch.1, 5.
Philippine
President Joseph Estrada
高速公路,尤其是台灣的,以塞車聞名。對塞車的因素,大家都知道路上車越多,就越容易塞車。可是我在很久以前,就問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到今日,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塞車真的只是因為車太多嗎?
想像一下。如果路上只有你一部車,那你就可以開到你最爽的速度為止;大家都以為車越多,則你的速度就越慢。是嗎?我一直假設,難道不可能當一大堆車在高速公路上時,當大家同時以高速前進,則你會不高速前進?是的,大家的理由是說這樣很危險,可是其實高速公路不就是要高速嗎?如果又高速又可容納大量的車流量,那不是很好?
一、 Robert Heilbroner 說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無異是被承認是當代的代表社會經濟的一個名詞,相對於之前,如封建制度和帝國主義,常有人直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制度,但是又有一些人說資本主義就是為打破制度而存在。
其實我們很難說從今天的生活中找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規範章條』,因為我們太沉淪於其中了,就像會肚子餓一般的理所當然,而且尤其是,資本主義再社會中又不像攝食充飢一樣的想當然爾,他正在轉變,正在接受挑戰,但是永遠有一種力量和規模緊緊的抓住社會的脈絡。
這個力量是什麼?一個看似困難的問題, Heilbroner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讓即使完全不懂艱深的經濟學的人,也能輕鬆的了解資本主義,那就是提出一個我們偷知道的另一種社會型態來和資本主義社會(今日)做一個比較。
Kalahari這一個民族所被描述的社會型態其實並不突出,我們其實以人類學的角度思考,恐怕每一個部落都曾經經過這樣的社會型態。但是,這個社會型態,明顯的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他所提的命令式與傳統式的分配方式,和資本主義的極大差別。我們何曾需要被命令去接受某一種分配?我們何曾又需要以一種莫名其妙的理由瓜分某一些的利益,即使那樣對大家都未必好或公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有!對!資本主義在今日的社會是不完整的,因為大家都有經歷命令或傳統的分配,所以我們在區分出這些分配之後,就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有多麼難以想像:市場。我們都沒發現當賓士車縱橫大街小巷時,是什麼理由我們要開中古二手車,一些埋怨,卻又『當之無愧』。所以,我們得環顧四週,想想這屬於我們的一切,究竟是『我們得到的分配』或是『我們被分配到的』,這答案,差別很大。
二、 自由經濟
Heilbroner假想的那一段對話,點出了資本主義的一大要素:自由,『You must create a market economy.』『The first
point is that you don't tell them what to do.』『The market system will take care
of the problem(more or less of what gathered).』簡單來說,市場是不同於命令與傳統的,所以市場的機制中,擺脫這兩種方式的最廣意義,就是自由,人們做決定可以不受壓迫'不受制約'不必考慮自身以外的因素,也唯有如此,一個市場才能運作出所謂『交易行為』。
Friedman夫婦更明白的指出市場的交易原則,就是自願交易的合作,和價格系統的運作。注意市場的交易行為理論上是沒有命令的管束,所以兩個人的交換行為乃至一個社會的個體間的分配,沒有外在的壓力及動力,就像沒人要你一定得買二手中古車,那是你『自由的選擇』,正如書名。
三、 經濟自由(!?)
自由的選擇中,不需要管制嗎?Friedman 直接說管制是一種暴行,可見他們的觀點。價格體制直接的反應與調節市場中的供需平衡,更尤而甚,可以以自我的防範機能去抵制不良的行為,如壟斷(都壟斷了如何抵制?我們試想壟斷的最大壞處是該壟斷者暫時控制市場,漸入不合理的價格或品質,而此時,就是其他人的發展機會,因為他們可以輕鬆的創造出更好的市場空間及迎合大眾)。就像是理想的化學勒沙特烈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指平衡的化學可逆反應的機構),無論你怎麼改變條件,穩定的平衡永遠存在。
但是,勒沙特烈原理要求的先決條件是化學專門敘述的理想狀態,我們的社會在使用自由經濟時,也是在理想狀態嗎?大家都知道不是,可是又講不出不理想的地方。Friedman的藍圖太完美了,就像外觀固若金湯的城堡,你明知他有漏洞可以以之攻破,可是又從外觀找不出在哪裡。
刨洞。挖地洞,是攻城最基本的方式之一。Heilbroner在他對市場的敘述中就已經明白的挖出Friedman城堡的漏洞了,就是對管制的認知。Friedman的論點開宗明義的說自由經濟的市場不容絲毫的管制存在,卻絲毫沒有分析出管制在市場的威脅;雖然例子很多,但這些例證的性質,就像我們說『原子彈威脅世界的生存,所以核能不應該被發明的』這種論點一樣,荒謬但有他的道理。Friedman說的有理,但荒謬的在哪裡?Heilbroner『….Hence bureaucratic inertia was the enemy of the planning system.』,『…Perhaps the oldest reason for market-caused problems lies in economies whose typical units of operation are no longer small, adaptable enterprises but large-scale technologically "fixed" undertakings.』管制與放縱,同樣的後果在中文解釋,就是『僵化』,管制的官僚化會降低其應符合市場的極大彈性,而市場中原來自由流通的資本,也會應壟斷效應而逐漸集中,而產生同樣的結果就是集中的資本,失去它應有的彈性。這兩者在Heilbroner的書中,是在不同的節段,可見對他而言,第二點的形成,乃是自由市場的一種趨向,不是外來因素所造成的,也和管制無關。
四、 交換的社會與經濟
個人則認為,其實像以上類似的分析,都是以純粹的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缺乏一種多元的社會學角度的觀點。
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交易為什麼要發生?只要仔細的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很快地找出自由經濟的根本問題。我們回想那個Kalahari的時代,其實每個人之間,傳統的束縛一定會比交易的系統更早形成,當時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如果去除傳統,大家的選擇會是交易還是征服?世界已經有十幾個文明,都是以征服做一個總結,因此交易的行為雖早,卻是在遠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早就出現的霸權均勢中出現。『交易行為的自願性,建立在雙方都有獲利之上』無疑的,直接壟斷對方的資源,是最大的獲利。其實,
Heilbroner在分析『財富』與『資本』時,已經有觸及到這個問題,他說到財富的本質,就是建立『權力』,相對的,純粹的資本,就缺乏這樣的能力。結果是,不論人選擇是交易,或是征服,最終的所得資源,都會以財富的形式變成一種權力,或是統治,或是市場壟斷。
歷史觀來說,交易行為遠早於市場的形成,前者可以在兩個單位之間完成,後者則是多單位的互相選擇中形成的系統,後人的分析,卻將兩者統一論之。交易的行為就是自由的,否則就是交換,去除討價還價的部分;只是一個市場的運作,卻不像交易原本就建立在自由之上。大家的假設是市場中大家都交易,可是其實在之中若有人有那種『財富』,則他的方式就遠大於交易了,壟斷還嫌麻煩,征服可是快多了,想想純粹的招標制,不是很不錯的市場交易系統之一,怎麼輪到黑道上場了?總結來看,就是說一種『市場的合理交易行為』,就像高速公路一定要有圍欄一樣,其實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一個管制,否則何來逆向行駛的問題?
所以,社會經濟系統,就是一條高速公路,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其實一定要有管制,才可阻止『自由的暴行』,像限速,畫立線道,等等……,所謂管制的暴行,就是直接限制大家一定要如何開車,速度'方向……,無疑的,這種高速公路不可能上路。可是,為什麼這種『市場的高速公路』會因為車流量大而變慢大家的車速?無疑的,不是因為速限吧!為了加快大家的車速,可以就因此擦掉車道線,拆掉速限牌嗎?當然,問題依舊無解,只是,我實在無法贊同『自由的宣言』,故特此加上這一段,申訴己見。
Dinosaurs 2000/10/18
後評:純粹為了罵而罵,其實在設定了批判的基本命題之後,整個在亂寫。
Dinosaurs 2003/05/22
社會是我們造成的,因此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的制度。
自然與人類的因素限制我們可以選擇的途徑。但是假如我們有決心去做,
兩者皆不能阻止我們建立一個主要依靠自願合作,來組織經濟與其他活動的社會。
也就是一個維護與擴展人類自由,並且使其政府保持在崗位上,
成為我們的僕人而不是成為我們的主人的社會。
- 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has adopted the view that the economy
runs like a machine,
a clockwork mechanism in perpetual synchrony
- Samuel Bowels et al.,After the Waste Land: A Democratic Economics for the Year 2000 -
結論與開始:自利自由市場機制與社會的對話 → 互相踩來踩去
自由市場的要塞炮: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
社會的反撲與質疑:
1. Monopoly
2. Imperfect information
3. The absence of power vs full rati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