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原則:市場,生產與交換。馬克思眼中的資本主義舞台上角色有兩種:資本家與勞工。兩者之間的遊戲規則就是利潤最大化,以這個作目標之下,資本家必須有效率的運用資本,動員生產要素,與取得勞力。
經過了工業化時代,這些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從面對過了許許多多的挑戰,產生了許多必須的新思維:如何萃取勞力?勞工終究是人,人的因素每每都鑲嵌在社會之中。經濟學與社會學,展開了許多的新命題,試圖解決與解釋二次大戰之後不停崛起的新經濟風暴與衝擊。制度經濟學興起了,這將在歷史經濟學中重新以歷史的角度分析之;管理學興起了;技術社會學也興起了,將在STS部分深究這一部分。在這裡的經濟社會學,我們將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這宏大的問題,從生產要素之中慢慢的探討社會對經濟學模型產生的挑戰與型塑,進而討論目前的社會經濟。
Dinosaurs 2003/05/14
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ch/ 1, 2. (中譯本,呂志翔等譯 選擇的自由)
Robert Heilbroner, "The Market System", in Twenty-First Century Capitalism.
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高指導原則:價格機制
˙傳遞資料/Information transfer
˙提供刺激 → 追求最高利潤/Highest profits
˙所得分配/Allocation
![]() |
那看的見的手在幹什麼? Friedman: 滾回去安分的做好車掌小姐的工作 |
Friedman(自由市場的衛士): 對自由市場的管制即暴行
自由市場的形成:大家互相合作,因為對大家自己都有利
Ex.: 語言與科學知識的形成
我的見評:去看看科技發展與社會的討論,就曉得這個比喻麻煩大了!
Heilbroner: 不是政府造成價格機制的失調;而是價格機制的失調,現象反應在政府機關裡頭
Ex.: Bureaucratic inertia
自由市場的機制在膨脹中僵化 與衝突的激化
Capital to capital 資本交流
Capital to labors 勞資妥協
Capital to citizens' life 社會成本
事實是,從自由市場到社會結構,衝突不斷,而且一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