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選讀-東坡念奴嬌之賞析 

 


(一) 東坡大事記
1. 家世-

  
眉州三蘇 蘇軾有一個十分美滿的家庭,父蘇洵,弟蘇轍,與蘇軾合稱為眉州三蘇。 其母程氏亦自幼教導子瞻子由不遺餘力,是二兄弟的啟蒙老師。

2. 宧游生涯-

   蘇家父子三人進京考試,得歐陽修之賞識,兄弟二人考試均一 帆風順,但仕途均不甚順利,在服孝數年後,想得重用時,王安石已得神宗之認可實行變法,蘇軾屢次上書曰新法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均無效果後,便自請外放。

3. 政爭風波-

   烏台詩案 王安石退休之後,新黨的小人便以可乘之機,將東坡詩指為
誣陷朝庭,而造成文字獄。最後因多方營救,而貶至黃州。

4. 黃州時期-

   躬耕歲月 在黃州是東州詩詞文創作的顛峰,雖然俸祿已絕,衣食難周。後來在東坡闢地躬耕,築雪當以居,境況才好些。東坡居士之稱號亦由此而來。

5. 翰林學士-

   雖受重用,仍不得志 神宗去世後,由太后掌權,大量始用舊黨大臣,此時期東坡宧途最得意之時期。但因宰相司馬光全面廢止新黨之法,而東坡認為新黨之法仍有可取之處,二者在爭辯時嫌隙擴大,使東坡自覺一肚子不合時宜。

6. 杭州太守-

   受人民愛戴的地方官 此次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到杭州,真正為了百姓 做了不少事情。百姓在他走後仍十分懷念他,立祠紀念他,香火不絕。

7. 儋州歲月-

   回歸淵明思想 哲宗親政後,新黨小人得志,將其先放惠州,再放儋 州(即今海南島),在此東坡才知承認其不適合從政,應早學淵明不為 五斗米折腰。

8. 春夢一場-

   病逝於江南 在儋州三年,他的心志從絢爛漸漸趨於平淡,心靈逐漸趨於完美。此時,哲宗病危,政權轉移,召其回北方,在途中病逝。
(二) 做念奴嬌此詞之背景
   念奴嬌一詞乃在被貶黃州所做,其時他剛死裡逃生的從烏台詩案中 活著出來,其思想與創作不太可能不因此而改變。其創作從詩案前的"奮 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變成"聊與造物遊"的出世想法。應可說因為政治的失意,故遍游黃州山水,從大自然下找尋解脫。 蘇軾在黃州時,雖曾反省從前生活"覺從前皆非,今是。"但並沒有因為此次事件而變成朝廷的乖寶寶,更沒有為免惹是非而停止批評朝政,他就是那麼一個爽直的人,而未改變。改變的應是從以前的熱衷於政治,而有的"具體的政治哀傷"轉變為"對整個人生,世上的事有何目的和意義的懷疑,而企圖超脫與捨棄。"這思想在念奴嬌中亦可見。在此時期,常可見蘇軾情感中有人生如夢的想法,這亦是可解釋的。在烏台詩案後,他要為自己找到一種超脫,也許也是因為年紀大了而自覺一事無成,讓他有大夢初醒的感覺。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讓我們看看蘇東坡那時候的心境: 客又舉杖而指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染下也,均矣,厲風過焉,則凹者笮而凸者散。天豈私於凹凸哉?勢使然也。勢之所在,天且不能違,而況於人乎?"<雪堂記> 蘇軾籍著這種自然現象,表達了他在詩案後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認識,做為一個封建社會長大的文人,他感到了這種腐敗發展的趨勢而無力力挽狂瀾,唯有如此想他才能心平氣和吧?故黃州時期無疑是他創作的顛峰,選這首詞亦能由詞中去體會他當時的心境與超脫的情感。
(三) 念奴嬌之內容賞析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東坡一下筆,我們便感受到了那種氣勢沉雄的氣魄。閉上眼睛彷彿看到長江的水正澎湃的流著。除了寫景,也順便把時光譬喻成滾滾的流水,在歷史的長流下,當年那些揚威大江南北,豪傑風流,喧赫一時的人物如今安在哉? 這樣的開頭,對我來說,一開始就捲起了無限的悵思。彷彿看到了一張張那些英雄人物的臉面,按著時代排列在時間的長廊上,而我正順著長廊而下,瞻仰著那些英雄人物,但雖然他們都已不在世上了。但在時間的長河下,他們是被記得的人啊∼他們仍是成功者。而我們大部分的人呢?只被都被時間的浪所淘盡了吧!什麼都不會留下的。 ?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以考證來說赤壁有四,皆在湖北境內。一在嘉魚縣,即周瑜破曹處。二在黃岡縣,即東坡所曾游者。三在武昌縣。四在漢陽縣。東坡豈不知其所游處並不一定是真正之赤壁,其雜記有云"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相傳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只是在這首詞中,是否是真的赤壁有那麼重要嗎?他只是想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已。故他用人道是輕輕略過這個考證的難題。 在此句中,他將赤壁送給了周瑜,顯示了他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嚮往。赤壁之戰是家戶喻曉的,周瑜用火攻燒了曹操二十萬大軍,保衛了他的家園。這個燴炙人口的故事,自然讓蘇軾無限嚮往之,因蘇軾早年也希望自己能夠發揮所能,保護家園啊。如我們高中唸過的寫過的教戰守策等等,均顯示出他這方面的政治野心。有些版本將周郎赤壁改為孫吳赤壁,這顯得呆板,也就看不出這個英雄人物在東坡心中的地位了。而蘇軾將周瑜以周郎稱呼,亦感覺到一種親切的感覺,彷彿他們是多年的好友。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前一句是純綷的寫景句,前一句讓我們好像看到了被山峰擋住只剩一條帶狀的藍色天空,下二句讓我們感受到腳下江水濤濤的感覺。 後一句則具有承上啟下的功用,江山如畫概括了風景,一時多少豪傑則引出了三國時代的豪傑,也就是引出了周瑜。這後面的二句,讓我覺得很有英雄風雲際會的感覺,在三國那個時候,多少豪傑齊聚一堂啊!各自鬥智,鬥力,而寫下了那麼精采的三國故事。蘇軾在這裡應該也和我一樣有不勝嚮往之的感覺吧?在字裡行間我彷彿感覺到了那種嚮往的感覺。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在這裡應算是個險句,在公瑾當年後接一個小喬初嫁了。插的蠻突兀的,或者這亦是蘇軾浪漫性格的抒發,因為娶得一美人而且事業得意,周瑜才會雄姿英發吧?也凸顯了周瑜年少得志,意氣風發的感覺。這和以後幾句蘇軾自比的幾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再從考證的觀點來看,周瑜在赤壁戰時已三十四歲,而他娶小喬之時才二十四歲,前後差了十年之久,怎可說小喬初嫁了呢?這裡加上了小喬初嫁了這句,看起來既無意義又不尊重史實,可是卻將周瑜的形象充滿了浪漫與風流,彷彿從文字變成了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閑散風雅的形象,雖然這在大家印象中是諸葛亮的形象,但在史實記錄中看到許多魏晉將領將做如此打扮,故在此文中寫的定是周瑜,如牽強指其為諸葛亮,反而不美。談笑間這句,彷彿看到了周瑜安然自若,指揮若定的樣子,檣櫓灰飛煙滅,指曹軍戰船被焚毀。灰飛煙滅典故出於圓覺經,乃佛語也。喻人生之句。真的,在這句中,誰看了不會嚮往呢?意氣風發的周瑜在談笑間立下了不世之功蹟。而東坡自己呢?以罪臣的身份貶來黃州,別說保家衛國了,連食衣都嚴重短缺,所以才會有之後的感嘆吧?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這一大句話有許多種解釋,在我查到的資料中便有三種,以下三種均列出討論。 第一種是說多情及東坡自謂其亡妻也。東坡元配很早就去世了,其江城子即是為其所寫。寫其亡妻來黃州神游,同情的笑著東坡已經生了華髮,仍欽羨人家小喬的夫婿之雄姿英發。我覺得這種解釋有點牽強,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應不會用"故國"二字。而且東坡雖然多真情但不專情,在此時此刻,充滿懷古情緒之時,他真的會想到他已死去多時的元配嗎?蠻懷疑的。 第二種是較通俗的說法,便是從頭到尾都是說東坡自己,故國神遊可以解釋成自己的靈魂好像去三國的時代遊歷了一番。多情便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去嚮往那些英雄人物,難免要早生華髮。 第三種則是故國神遊指的是周瑜的魂魄心戀故地,到此地來遊歷,遇到了東坡在此慨嘆,多情的周瑜應會笑東坡事業未就而華髮早生吧!這笑應不是嘲笑,而是同情了解的知己之笑。在這種解釋之中,彷彿周瑜和東坡是跨越時代的好朋友。 我個人對於後二種都覺得蠻合理的,而第三種更讓人有種溫馨的感覺,因為東坡那種寂寥的心情總算有人了解了,故心理上是比較偏好第三種的。這一句以整首詩來說,算是最低潮的一句吧!前面寫了那麼多的英雄 事蹟,在這裡話鋒一轉,寫到了自己的老大無成,只好自我挪揄一番。那種強烈的矛盾,那種悲哀那種寂寥真的會像顆石頭壓在心裡吧,我們可以看之後東坡要怎麼超脫這種悲傷的情緒呢?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裡有人將人生如夢解做人間如夢,我覺得人生如夢比較通順,此純綷乃個人喜好。這一句中有版本說這是東坡無奈的排遣之詞,也算是啦!更說一尊遇酹江月表示祭奠是一哀悼千古風流人物,二來引江月為知己,向其尋求安慰的意思。我個人看法是,以上的皆對,但更有一種,"這種人生無解的方程式,就讓江月這些超自然的力量去解決吧!我不胡思亂想啦"這樣的意思。前面有說過,東坡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很多關於人生的問題討論的文章或詩篇,我覺得就我讀過的赤壁賦和這首詞,東坡都先把自己逼到一個問題的絕境,再忽然之間超脫了,把問題交還給大自然,如赤壁賦所提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告訴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是控制不得的,唯有這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大家所共有的。

(四) 將此詞與西江月做比較
       西江月    羅貫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東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初次看到這首詩便覺得和東坡的念奴嬌有好多相似之處,甚至前半段幾乎有點抄襲的感覺了。但這首詩仍有自己的特色。我覺得和東坡念奴嬌最大的不同,便是這首詩少了那種壯闊的氣勢,如果東坡那首詞是唐未八大家的論文,那麼這首詩便是明代的小品文了,頗有雋永的感覺。而二首詩最後的開脫方法不同,可是我都很喜歡。一個是一尊還酹江月,一個是喝杯酒吧,我們將古代和今日的種種問題,在笑談中把這些煩惱化為烏有吧!這裡提出這種詩,覺得可以互相比較,也許可以體會的更深喔!
(五) 參考書目

蘇軾詩歌研究       王洪著         朝華出版社

二宋文學史   程千帆 吳新雷著         麗文出版社

東坡樂府箋       王雲五編         商務印書館

詞選           鄭鶱編         華岡出版社

宋詞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