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氏染色法由丹麥醫生Gram於1884年所發明,至今仍為鑑別細菌之最重要方法。依據格蘭氏染色法我們可將細菌分為兩類:格蘭氏陽性(Gram-positive;Gram+)和格蘭氏陰性(Gram-negative;Gram-)。其染色原理與此二類細菌之細胞壁結構有重大關係。
格蘭氏陽性
![]() |
![]() |
格蘭氏陰性
![]() |
![]() |
碘會和結晶紫形成crystal violet-iodine complex,由於G+菌的細胞壁比G-含有較多的太聚醣和較低的脂質含量,因此,酒精無法使複合體離開,也就無法使G+脫色。
一. Gram-細菌之細胞壁含脂量高,以酒精處理時會將部份脂質萃取出來,而使細胞壁結構鬆動,通透性增加,故結晶紫複合體被帶出細菌體外,使菌體呈現無色;而Gram+細菌之細胞壁幾乎不含脂質,酒精甚至會使細胞壁脫水,故結構更形緻密,結晶紫複合體就被留在細菌體內,呈現紫色。
二.酒精處理時,會使peptidoglycan空隙縮小,Gram+細菌壁厚,而Gram-者較薄,所以結晶紫複合體離開Gram-細菌的機會較大。
Step
|
procedure
|
results
|
|
Gram+
|
Gram-
|
||
初染
|
結晶紫/30s
|
紫色
|
紫色
|
媒染
|
碘液/30s
|
紫色
|
紫色
|
脫色
|
酒精/20s
|
紫色
|
無色
|
反染
|
蘇木紅/30s
|
紫色
|
紅色
|
[實驗原理] [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