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上層

菲籍勞工組詩社 思鄉之情昇華為詩歌創作
中央社 更新日期: 2008/07/20 09:49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二十日電)「他深切的盼望是激發那些消極、不再被感動的,引導他們走自己的路,點燃自己的火光。他的詩文無所畏懼,只願為這寂寞世界帶來一點平安與喜樂。」  

這首詩擷取自「隱藏的詩人」,原文以英語寫成,作者是一位名叫梅文的菲律賓外勞,在台北縣的一座工廠工作。 

提到外籍勞工,大部分台灣人聯想到的是從事的三D產業(骯髒、危險、困難)的工人。但事實上,他們中間也有許多人在原鄉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具有專業素 養,更有透過文字表達思鄉之情的強烈欲望。 幾位菲籍外勞利用難得的周末假日接受了中央社記者的訪問。不同於一般與外勞的訪問,談話內容不是一再重覆的不 合理的待遇或是永遠須改進的生活條件,而是在圍繞在他們對詩的熱情及對故鄉文化的驕傲。 

 勞委會的資料顯示,台灣自一九八零年代末期開始引進外勞,如今人數已達將近四十萬人,其中約有八萬六千人來自菲律賓,包括六萬零四百五十人從事製造業,其他則多為家庭看護工。

 這些對台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的菲籍勞工,在艱辛的工作之餘,從詩歌創作中找到靈魂的出口,紓解鄉愁的管道,也從創作與分享的過程中慢慢重建自信。

 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 (Samahang MakataInternational)於一九九八年在台灣由一位名為桑傑士的菲律賓勞工創立,迄今已有五百五十位會員分布全台,但其中有許多因周末仍須工作,只有約七十位會員定期參加活動。

 每個月的第三個主日彌撒後,這些活躍的會員就聚集在中山北路上的聖克里斯多福教堂邊的公園,朗讀自己的詩作,討論協會當年度的重要活動,或只是單純地與同伴分享生活點滴,享受悠閒的時光。

  他們的詩多以英語及菲律賓方言他加祿語(Tagalog)寫成,並定期在一些專屬於菲籍移工的期刊或雜誌上刊登。 

 即將於七月底接任協會理事長的克莉斯汀說,協會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稱為「Balagtasan」的詩體辯論,一種菲律賓傳統的文學體裁。 

 協會專案經理梅文解釋,在這種詩體辯論中,兩位詩人就一個指定題目進行辯論,來往言詞交鋒都以詩為格式。例如六月中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菲律賓獨立紀念日聯歡會上,詩人協會就以「為了賺錢離開家庭及心愛的人是否值得」為題,表演了一段詩體辯論。 

 梅文說,為了讓無法離開工作崗位或住得遠的同胞也能有參與協會活動的感覺,詩體辯論也會透過廣播在星期天發送到台灣各地。  

他強調,「我們希望透過節目娛樂每個菲律賓同胞,但不只是娛樂,我們更希望給他們一些不同的觀點、視野,告訴他們生活不是只有工作」。  

許多菲籍外勞在家鄉都受過高等教育,英語溝通無礙。只因本國經濟情況不佳而來台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學無所用,卻是很多菲籍勞工心中的遺憾。

 擁有土木工程學位的克莉斯汀說,菲律賓薪資較低,為了更好的生活,她四年前來台當家庭看護工,「真的很可惜,因為我知道自己有才華」。

  自從去年加入詩人協會後,她終於找到一個地方,一個管道,讓她重溫對文學的興趣,發掘自己寫詩的潛能。某種程度上,也保留了她的文化尊嚴。

  「詩人協會幫助我重建了自信,我很驕傲自己是菲律賓人」,她微笑說。  

她的創作靈感來自她對留在家鄉的八歲兒子的愛與思念,分隔兩地的痛苦,與獨自在台生活的掙扎。她說,「透過詩,我要告訴我兒子我愛他」。 

梅文也說,加入詩人協會之前,每到周末,他只想待在宿舍,隨便打發時間。成為會員後,他才發現自己有寫詩的天賦,還曾在協會舉辦的詩文比賽中獲獎。

  另一位成員也表示,對詩人協會的依附與從中獲得的成就感,使沉重的工作及沒有空調的宿舍變得較易忍耐。他說,台灣濕熱的夏天夜晚,連勞動一整天的他都常常難以入眠。 

 除了幫助菲籍勞工們透過文字抒發感情,詩人協會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分享生活中百種滋味的地方。克莉斯汀說,當有人碰到經濟困難或不好的雇主,就會對協會成員訴苦或求助。

  為了使成員間的友誼更緊密,協會也不時出遊,足跡遍布台北近郊,包括市立動物園,陽明山,淡水等等。

  這樣一個凝聚外籍勞工向心力的文藝協會在台灣是極為罕見。如果他們的作品能夠有更多管道在台灣社會中發表,台灣人應能更加理解這些對台灣經濟與社會有重要貢獻的無名英雄的心聲。

回 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