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癌病人中HBsAg陽性率在台大內科如上述於1976年報告91.2%,
但於1984年87.5%,1989至1994年間78.3%更降低,指示非A非B肝炎病毒
慢性感染引起的病例增加。但是如果能預防HBV之感染,在台灣慢性肝炎、
肝硬化及肝細胞癌之發生率可減少百分之七十多以上。如果有疫苗可預防
HBV感染,如上述應對新生兒及學齡前兒童施行疫苗注射,但為了預防生產
中來自母親的直接感染可能需要先注射含有預防HBV感染的高單位免疫球蛋
白,即是anti-HBs(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在台灣Beasley等[32]於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在肌肉內注射0.5ml,接著分別
在滿一星期、五星期、六個月注射默克(MSD)血漿B型肝炎疫苗(僅帶有HBsAg
,不是病毒,無感染能力) 20ug,一共三次,可預防e抗原陽性母親傳染新生
兒,使HBsAg帶原率降至4%,預防效益96%。接著榮民總醫院羅等[33]注射
HBIG後,注射巴斯德(Pasteur)血漿B型肝炎疫苗5ug共四次,HBsAg陽性率降
至11.1%,預防效益87.7%。因為巴斯德研究所同意協助在台灣設立製造廠製
造該疫苗,政府決定以巴斯德疫苗施行全國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於1983
年11月10日,公報「B型肝炎預防注射實施計劃(74年度至83年度)」行政院台
72衛2033號函。
之前國家科學委員會李國楨主任委員認定B型肝炎是國人之大敵,加上
獲知B型肝炎病毒已有效的預防疫苗出現,而孫運璿行政院長也認同,把控
制B型肝炎措施當為國家重要政策之一,於1980年令衛生署設置「肝炎防治
委員會」。之後為順利推行本B型肝炎預防注射措施,在行政院由李國禎科
技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下成立「肝炎防治指導委員會」,由衛生署主管、
教育部、國防部、國科會、專家、社會人士,加上三位美國人:行政院科
技顧問Bennet、MS1(A型肝炎病毒)及MS2(HBV)之發現者Krugman與發現HBV
分娩周邊期感染的Stevens當為成員。
肝炎防治委員提出的策略如下:(1)認定HBV感染途徑,為了預防HBV感
染建議注射針筒,其餘醫療儀器、針灸、穿耳環、紋身等之儀器及刮鬍刀
之完全消毒;不共用刮鬍刀、牙刷及毛巾;性交時之預防。(2)對醫師、牙
醫師、護理人員、實驗室檢驗師、工友等醫護人員、教員、學生及一般大
眾,教育B型肝炎病毒之感染途徑,感染後之自然史及其與肝硬化及肝細胞
癌間之關連及預防措施。(3)準備HBV之標誌檢驗,在各衛生局成立檢驗單
位。(4)獲知Beasley等[32]與羅等[33]在台灣如上述以HBIG加B型肝炎疫苗注
射,可有效的預防新生兒來自HBeAg陽性母親的HBV感染後,擬定新生兒
全面及其餘HBV免疫預防注射方案;(1)1984年7月開始兩年間對全國
HBsAg 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把Pasteur血漿疫苗5ug,於出生後五天內、滿五、九
星期、十二個月注射於上大腿側面肌肉內,一共四次。如果母親是HBeAg陽
性 或HBsAg RPHA滴度2,560或以上,出生24小時內且需肌肉內注射HBIG 0.5ml
,藉之先預防來自母親之感染。因此每一位孕婦都要於懷孕後期三個月接
受HBeAg之篩檢,如果無檢驗RIA之檢驗室以HBsAg titer≧2,560代替HBeAg
陽性。(2)1986年7月後HBsAg陰性孕婦的新生兒也要接受B型肝炎疫苗。(3)
1987年7月開始納入未接受B型肝炎疫苗的入學前兒童。以上之免疫注射都
以國家之經費施行。另建議醫療人員中屬於危險群,而未感染,未接受預
防注射者,與醫院分擔經費之下接受疫苗。(4)1988年開始建議HBsAg陽性
家屬未感染者,及6~9歲未感染,未預防兒童接受疫苗。(5)自1989至1993年間
建議逐漸擴大預防注射至不同年齡群[34,35]。
同時設定本預防注射之評估案。為了順利推行本預防措施,並且藉之提
供研究資料,衛生署在資訊中心利用電腦建立「肝病患者資料庫」登錄B型肝
炎預防注射資料,提供本預防注射評估資料,同時收集25所大型醫院的主要
肝病資料。本評估研究把頭兩年HBsAg陽性母親的子女接受預防注射兒童
中,獲得雙親之同意者當為資料,以母親之帶原狀態,HBsAg檢驗方法與預
防注射接受情形之不同分十組,由各地區任意選出每組約400名,一共4,000
名,由衛生所護理士於出生後18個月、24個月、36個、48個月、60個月,一共
五年,訪視獲得問卷之答案時抽血,送至預防醫學研究所檢驗anti-HBs及其滴
度,HBsAg及anti-HBc,藉之分析HBV感染與預防情形,與以前之研究結果比
較以評估效益,以後改延長至10年,現既完全七年,以其結果推算本預防措
施開始4~5年內產生之兒童,生長後於青年時代之HBsAg帶原率會自現在的
18~19%降低至2.6%,之後出生的人預期會更降低,變成0.2%[36,37,38]。
有關疫苗接種反應者之anti-HBs之滴度在出生後18個月時,少於10mIU/ml
不足以預防者2.9%,10(有效的單位)以上至100者27.3%,101~1,000
者46.4%,高於1,000者24.3%,但是隨經過年數的增加會減少,於84個月時為
20.0%、37.1%、34.1%及8.8%,結果被感染人出現,18個月時1.47%,72個月
時3.98%,但是變成HBsAg帶原者18個月0.63%,72個月0.69%,顯示對於HBV
疫苗有效反應者,雖然其所產生anti-HBs減少,84個月時20%的人低於
10mIU/ml,HBsAg陽性率無明顯上昇,表示疫苗注射是顯著的有效[38]。
於1986年台北榮總羅等[39]報告對HBV疫苗有效的反應,產生anti-HBs
10mIU/ml或以上之兒童的追蹤中發現,雖然有些案例產生的anti-HBs會低
於10mIU/ml,但是追蹤中會間歇的上昇,無一例變成帶原者,顯示HBV再度
進入人體內時,HBV套上的,持有HBsAg之外衣刺激人體,再產生anti-HBs,
持續發揮預防作用。
這樣一來於新生兒時代接受B型肝炎預防注射者中,慢性肝炎、肝硬化
及肝細胞癌發生率,可減少80多%,使HBV不被列入國敵群之中。本預防措
施先有研究者提供知識,接著有英明的政府領導人正確的認清問題的重要,
明快的決定政策,肝炎防治委員會熱心參與之下提供適當的策略,並且參與
宣導教育與訓練,加上在故許子秋衛生署長督責之下,由優秀的部下,特別
是防疫處同仁之適當的計劃及推行,預防醫學研究所,各縣市衛生局與其衛
生所服務人員之熱心參與才有今天的成功。對本預防措施媒體有很大的影響
;媒體屢次發表反對本措施的言論,引起民眾的不安,阻礙本措施的進行,
幸而在政府高層之支持下,由肝炎防治委員會與防疫處之努力獲得澄清,而
藉之使有不少民眾對本措施更有了解。但是如果沒有媒體之關心與參與,本
措施不一定會如此順利的進行,因此媒體之功勞仍應特提。
台大小兒科比較1984年(全面新生兒預防注射開始前)與1989年(全面預
防注射開始5年後)兒童的HBsAg帶原率,3~4歲群1984年10.1%,1989年2.2 %
(P<0.005),証明上述全面新生兒HBV預防接種評估研究報告的效益之正確
性,5~6歲群1984年10.6%,1989年3.9%(p<0.05),7~8歲群1984年11.0
%,1989年
4.7%(p<0.09),証明雖然尚未使用疫苗,只以其餘預防措施就有效的把帶原率
降低[40]。
於1987年政府接納著者之建議,為了新發現非A,B,D,E肝炎之病毒,
施行輸血後肝炎(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簡稱PTH)之研究,藉之收集含有
尚未被發現的F,G,H等肝炎病毒。之後台大內科報告296例輸血病人中發現
PTH 37例,PTH發生率12.5%,37例PTH中B型肝炎1例(2.7%),C型肝炎22例
(59.4%),非A,B,C,D,E肝炎14例(37.9%),這些病例中變成慢性者各0
%,77.2%與28.8%,顯示HCV感染不像HBV感染,成人之感染會以高頻率變
成慢性[42],並且比HBV更短時間就有可能引發肝硬化及肝細胞癌(可能短
20~30年左右)。在台灣於1992年7月開始,為捐血篩檢納入以
C100-3檢驗anti-HCV,結果在台大內科發現PTH發生率於1992年8月開始突降
至2.5%,其中無HCV感染病例[43]。在台大內科HBsAg陰性肝細胞癌
病例中30 %具有輸血歷,因此本措施可能會降低HBsAg陰性肝細胞癌30%。
雖然尚未有HCV之預防疫苗,也許不易製造出這種疫苗,因為HCV容易突
變,但是如上述所在台灣疫苗使用前,只以預防宣傳就使HBV感染率降低,
因此一定也可預防以同樣途徑感染的HCV之感染。
經由以上長期之研究及所採取之因應措施,相信1986~1989年後出生的台
灣人之主要死亡病因中,肝硬化與肝細胞癌將不再出現。這是醫學研究應用
於全民健康之維護之最佳例證之一。
[流行病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