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肝細胞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盛行地區
 

        在台灣臨床醫師早就知道病毒性肝炎(先稱加答兒性黃膽、後稱傳染性肝
炎與血清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等肝病是盛行的。

       於1941年薄田等[1]報告,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病理學科收集的,自1899至
1938年間的屍體解剖例中原發性肝癌之發生率是台灣人502例中2.7%,但是日
本人1,188例中是0.67%。於1966年葉[2]報告上提之解剖例,加1939至1961年之
台北帝國大學及國立台灣大學(台大)病理學科的4,000例國人解剖例中,原發
性肝癌是124例,佔3.1%,佔癌症570例中之21.8%,是世界上第二高之發生
率,顯示在台灣原發性肝癌盛行。於1978年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林等,分析
台灣之惡性腫瘤之年齡調整死亡率,發現十萬人口中,男性肝癌於1955年是
13,佔第二位(胃癌23,是第一位),之後繼續上昇至1967年是25,超過胃癌變
成佔首位,以後繼續佔首位。據衛生署1994年之報告,男性肝癌十萬人口中
36.03,佔男性惡性腫瘤死亡之21.5%,另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十萬人口中19.76,
佔第六位,事實上多半是肝硬化,顯示肝硬化之盛行[3]。

       肝癌死亡率自1955至1967年間如此上昇,其原因可能有二:1.有不少罹
患肝癌死亡者,被診斷為肝硬化,自1955年左右開始由診斷的改進才發現肝
硬化之外還併發肝細胞癌。2.肝細胞癌之主因(後來認知是B型肝炎病毒慢性
感染)自1955年之三十多年前開始出現率增加。
       1967年宋等[4]報告,在台大內科1954至1963年之十年間,151例原發性
肝癌中有146例(96.7%)是肝細胞癌,2例(1.3%)是肝膽管細胞癌,3例(1.99%)是
膽管細胞癌,顯示原發性肝癌之大部份是肝細胞癌,其中經屍體解剖
       証實之19例中,15例(73.3%)具有所謂壞死後型肝硬化,暗示台灣之肝硬
化之大部份可能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之後遺症。其性別發生率男性占88.1%
 
,女性只有11.9%。年齡別發生率頂峰是41至50歲間。

       據1976年之台大病理學科之研究報告,1946至1975年間解剖之18至64歲
 87例原發性肝癌中,肝細胞癌89.7%,肝膽管細胞癌9.2%,一共98.9%,1.1%
是膽管細胞癌;85.1%併發肝硬化,肝硬化之98.6%是所謂壞死後型,也暗示病
毒性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細胞癌之發生有關連[5]。

       台大內科於1953年開始應用管針肝生體組織切片診斷(肝生檢)後,發現
罹患傳染性肝炎一年後,或TTT、CCF等檢驗不正常的病人中,肝組織變化類
似狼瘡性肝炎(lupoid hepatitis)、即是活動性慢性肝炎(active chronic hepatitis)的
病例不少,但其性別及年齡發生率及預後不同。於1959至1965年間,追蹤診斷
為傳染性肝炎者共395例,四個月後未癒的有224例(54.2%),被追蹤達四年的
269例中24例(8.9%)未癒,6例(2.2%)變成肝硬化,其中一人死亡[6,7]。於1965
年國防醫學院與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Chiu等[8]複查台灣南部兩所軍醫院的五
年間之肝生檢762例,其中84例(11.3%)是慢性肝炎,另對2,278名軍人或其眷屬
以 SGPT篩檢,發現無黃膽性肝炎0.87%,慢性肝炎0.17%,肝硬化0.13%。
1966年美國第二海軍研究所Cooper等[9],以SGPT測定追蹤3,429名無症狀之軍
人,81名(2.3%)SGPT持續高於40單位,其中66例接受肝生檢,56例(86%)診斷為
病毒性肝炎,追蹤12個月時44.4顯示慢性化,13.8%肝硬化。1970年余等[10]發
現,住在台大宿舍的2,311名學生中,SGPT連續高於40單位兩次有70名(3.0%
),其中21名接受肝生檢,18名(85.7%)是病毒性肝炎(小葉性肝炎),3名是慢性
活動性肝炎。這些研究結果指示台灣之青年中無黃膽性肝炎盛行。

        於1974年台大內科報告依據1968年以de Groute等肝臟學者推出的慢性肝
炎分類準則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71例中16.9%是IIA,66.2%是IIB,16.9
為IIC;IIB與IIC中有的併發肝硬化之病變,黃膽發生率IIA為33.3%,IIB是
55.3%,IIC是100%,IIC與IIB之中有的可能發生跨橋性壞死,之後引起肝
硬化。與類狼瘡肝炎不同的是,男女比例為7比1,大部份病例年齡在21至40
歲之間,預後比類狼瘡肝炎良好,肝硬化併發率與死亡率較低。血清中抗核
因子陽性率只3.6%[11]。



reference:
                    1.Usuda S, Uchida K: On the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in
                       Formosa. A statist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J
                       Formosan Med Assoc 1941;40:1009-28.
                    2.Yeh S: Some geographic pathogy aspects of common disease in Taiwan. Intl
                           Path 1966; 7:24-8.
                    3.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公共衛生概況。台北:衛生署,1996;44.
                    4.Sung J L, Wang T H, Yu J Y: Clinical study on 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 in Taiwan. Ann Dig Dis 1967;12:1036-49
                    5.賴義雄:.原發性肝癌之病理學研究。.中華民國病理學會會刊
                           1976;17-35.
                    6.宋瑞樓:台灣之肝炎及肝癌發生狀況。日本消化機病學會雜誌
                           1973;70:977-85.
                    7.宋瑞樓:肝癌與B型肝炎病毒抗原及抗體之關係。國家科學委員會月刊
                           1975;105-11.
                    8.Chiu P C, Sun S C, Liang H, Fresh J W. Liver diseases in Taiwan. Trop
                           Geograph Med 1965;17:282-8
                    9.Cooper W C, Gershon K K, Sun S L, Fresh J W. Anicteric viral hepatitis. A
                           clinico-path-ological follow-up study in Taiwan. New Engl J Med
                           1966;274:588-95.
                  10.Yu J Y, Hsieh S C, Tai TY., Wang T H, Chen J, Shih P L: Endemic anicteric
                           infectious hepatitis in the dormitorie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
                           Formosan Med Assoc 1970;69: 353-61.
                  11.Liaw Y F, Chen D S, Wang T H, Sung J L. The study on chronic aggressive
                           hepatitis. Proc. Intl Symposium on Hepatitis in Taipei. Taipei, 1974;133-8.
  

                                                      [流行病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