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代 台灣島南端的港都 楊振忠實驗室
經過這些年來的辛勤努力, 他們終於精製出一種不含酵素活性, 而且毒力比粗毒 (未經處理的原始蛇毒) 強七倍的美麗棒狀結晶. 由於他們是全世界第一個做出這種結晶的實驗室, 因此有權利為它命名, "就好像為自己的孩子取名字一樣, " 楊振忠解釋.
楊振忠為它取了一個很有趣的芳名: "cobrotoxin".
"他這樣做很聰明, " 張均昌指出: "如果直接命名為cobratoxin (眼鏡蛇毒) , 看起來好像是cobra (眼鏡蛇) 與 toxin (毒素) 的複合字. 但是把a 改成o , 變為cobrotoxin, 則像是一個新的專有名詞, 表示說: 這是我發現的. "
這篇論文於一九六五年發表在國際上相當著名的<<生物化學期刊>>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上.
一九九零年代 台灣島北端的風城 余靖實驗室
出身化學背景, 余靖利用核磁共振解析出眼鏡蛇神經毒蛋白質(cobrotoxin)的立體結構.
這篇論文於一九九三年發表在<<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 上.
回國十年, 余靖從完全不認識蛇毒, 發展為傾全力研究蛇毒蛋白. 在他認為, 主要原因並非為了承續傳統, 而是因為 "蛇毒是一個很理想的研究系統. 首先, 它很穩定, 耐酸耐鹼耐溫, 適合研究蛋白質折疊; 此外, 它的毒性強, 也適合用來研究受體的結合. 總之, 對我們來說, 我覺得蛇毒蛋白在生物物理方面, 未來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取材自台灣蛇毒傳奇: 台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 楊玉齡. 羅時成著. --第一版 --臺北市: 天下文化出版 1996[民85]
Structure:
Cobrotoxin (nmr, average structure)
Source:
Taiwan cobra venom (naja naja atra)
NMR structure: 1 model.
Authors: C.Yu, R.Bhaskaran, C.C.Yang - Date: 11-May-94
Further information: PDB header (including references), 3DB Browser, PDB gopher site (including coordinates), PROCHECK summary statistics, PROMOTIF analyses.
Protein:
62 residues
No water molecules.
一九二七年出生, 台灣大學醫專畢業, 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曾任臺大醫學院生化科助教, 高雄醫學院生化科教授, 高雄醫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 現為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一九九零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研究專長在蛋白質化學. 免疫化學.
一九五三年出生, 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化學博士. 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研究專長在生物化學. 核磁共振. 分子模擬.
吳文桂 (Wu, Wen-guey)
一九五四年出生, 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 現為清大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在生物物理. 核磁共振. 分子生物.
取材自台灣蛇毒傳奇: 台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 楊玉齡. 羅時成著. --第一版 --臺北市: 天下文化出版 1996[民85]